2014年6月23日星期一

学佛皈依第一步


皈依三宝之后,就要依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行,这是一切的根本。如果没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其他的一切法门就不能成就。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后,才能建立我们的正确信仰,实现自己修行佛教的信、解、行、证的步骤。

    受了皈依,要先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要懂得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之后就是发一个信仰心,发心之后,就要去修行。怎么样修行呢?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佛依僧。你要开始学佛,佛在因地当中,就是这样修的。

    佛陀他所以后来能够成就佛果,就是他最初的发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通过皈依修行的方式,能够成就佛果,乃至最终达到归家的目的,这种方式是经过很多人的亲身所证实的。所以,这是一种修行方式,现在也有人把皈依作为一种用功方式。

    皈依仪式可以做很多次,可以随缘参加。事实上皈依也作为佛教修行的一个手段,我们在寺院每天上早晚课的时候,都有皈依三宝的内容。我们经常唱的《三宝歌》中:“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也有皈依的意思。这些都是通过用皈依的方式来修行的具体表现。

    佛教非常强调皈依的意义,有的法门就是要求你每天要作多少次的皈依。用皈依的仪式来强化我们学佛的目的,这样能够坚定我们的信仰。自己曾经就见到过很多的法师是通过强调信众每天做多少次的皈依来修行的,这种修行方式也利益了很多的信众,尤其是初入门的信众。

    因为一个人如何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选择什么样的皈依处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佛教在一切活动当中都以皈依三宝作为一种普遍奉行的仪式。特别是在南传佛教国家,他们的一切活动、一切集会,首先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那么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可以说有无数次地履行三皈五戒的机会。

    在我们中国,因为没有把受持三皈五戒这种仪规形成一种风气,所以大家感觉到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是一种很陌生的事情。这是因为近代大家对佛教比较陌生,对佛教的仪式不了解的原因。随着佛教的恢复,也随着佛教在大众中地位的增高,皈依这种佛教的入教仪式会越来越普遍。

    因为,我们每个人只有经常反复地来履行皈依三宝、受持五戒的这种仪式,才能够使我们的信根、善根不断地增长、巩固和提高。所以,近代有些法师选择了皈依仪式的修行方法。定期举行皈依仪式,不但是在次数还在仪式的内容上做功夫,使得皈依这种修行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这种修行方式对于初入门的方式非常有效果。这种修行方式能够使得初学者很快建立信仰。而且通过不断地强调皈依的方式,可以坚定他们的信仰。使得他们对佛教产生强烈的神圣感、依赖感、依靠感等等。从而让他们顺利地迈向了学佛的第一步,为将来的学佛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阳光心态面对生活


人生活在这个世上,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或者遇到困难,或者遇到挫折,或者遇到变故,或者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这些都是人生前进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有的人遇到这些现象时,或心烦意乱,或痛苦不堪,或萎靡消沉,或悲观失望,甚至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

  不可否认,当这些现象出现时,会影响人的思维判断,会刺激人的言行举止,会打击人面对生活的勇气。比如,当你在工作中受到了上司的批评后,你会思想低落;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别人误会你时,你会感到气愤和委屈;当你失去亲人朋友时,你会悲痛至极;当你在仕途中遇到不顺时,你会怨天尤人,工作消极。

  当遇到这些现象时,人的这些表现都很正常。因为人是会思维的高级感情动物,这也是区别于一切低级动物的根本。但这些表现不能过而极之,否则你会活的很累,活的很不开心,活的很不幸福。

  人在生活中,要学会用阳光般心态面对生活。所谓阳光心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因为,它会让你开心,它会催你前进,它会让你忘掉劳累和忧虑。

  当你遇到困难时,它会给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它会让你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当你遇到不顺时,它会让你的头脑更加理性,让你面对不顺时,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反思自己的做事方法、做人原则,让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上一层楼。

  当你遇到委屈时,它会给你安慰,会给你容人之度,它让你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宽阔,志向像天空一样高远。

  当你遇到变故时,它会让你化悲痛为力量,让你感受到自然规律不可违,顺其自然则是福的真谛。

  它会让你的眼光更加深邃,洞察社会的能力更加敏锐,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自然,面对人生的道路更加自信。

  朋友们,阳光般的心态来之不易,它需要你生活的阅历更加丰富,获取的知识更加充实,对待人生的态度更加积极,它需要你用修养之水浇灌,勤劳之力扶持,宽容之心呵护。

   朋友们,从现在起,为拥有阳光般的心态而努力吧!

  如果没有人陪,学着一个人听音乐看书写文字,这是个好习惯。

  不要对人随便发脾气。

  如果一个人开始怠慢你,请你离开他。不懂得珍惜你的人不要为之不舍,更不必继续付出你的友情或爱情。

  如果可以不抽烟,别抽。如果可以不喝酒,别喝。

  再郁闷也不要去泡酒吧。一个孤独的人手握高脚杯或者抽烟,会更添寂寞感与忧伤。

  有喝下午茶、阅读书本、听音乐的习惯。

  宁缺毋滥。不要因为寂寞随手抓一个恋人,这对两人都不公平,而且太缺乏责任感。

  闲下来的时候,放一段柔情音乐,翻阅几页好书,然后睡个懒觉,快哉。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以睡一觉。

  从现在开始,聪明一点,不要问别人想不想你?爱不爱你?若是要想你或者爱你自然会对你说,但是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别人会很骄傲和不在乎你。

  有固定的消遣场所,比如固定的咖啡馆、书店。让那个地方的服务生认识你,这样,你会在孤单时有个温暖的去处。

  不要为了任何人任何事折磨自己。比如不吃饭、哭泣、自闭、抑郁,这些都是傻瓜才做的事。当然,偶尔傻一下有必要,人生不必时时聪明。

  任何情况下,背后不说他人是非。如果一定要你说,说好话。

  允许偶尔看肥皂剧,但不可成为依赖。允许偶尔披头散发,但要注重场合。允许偶尔骂脏话,但只限在老友面前或者独自一人时,记得说过后要忘掉那种畅快感。

     一定要有几个异性朋友,没有非分之想.就是关键时候,帮你出出主意。

  学会承受痛苦。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当经历过,你成长了,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变,不需要你己说,别人会看得到。

  能不和人争吵尽量避免。一个发怒的人是很恐怖的,会因控制不了情绪变成疯子。

  如果不可能和一个追求你的人在一起,别玩暧昧,浪费别人的金钱和时间。结果你可能会失去一个真心对你好的朋友,而且会被人看不起。

什么叫做菩萨行?


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修学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种不断发生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谁也把握不住。

    菩萨觉悟到,在这种无常变化的汹涌波涛中顺流而下没有别的可做,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无常变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没,依靠菩萨六波罗蜜的航船,出离这种无尽无边的苦海。

    《华严经》说,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又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如法”的释义


“如法”即是契合于法理的意思,指随顺佛所说的教法而不违背。

    如《无量寿经》卷下记载:“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维摩诘经·方便品》记载:“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在密教的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如法爱染法,如法佛眼法,如法北斗法,后一般常指按法律或方法办理。

    还有唐代白居易的《归田》诗之一记载:“不如归山下,如法种春田。”又指得法、宜法。

    亦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记载:“多娇女,映月来,结束得极如法。”

念佛不要只念一半


   八万四千法门,净土念佛法门叫易行道,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可是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毕竟还是很少,原因在哪里?我们念佛不如法,口里念的求往生,心里还留恋这个世界——对于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还放不下。

    现在念佛人讲信,嘴巴上讲信,心里不相信,那是假信,不是真信。真信的人还会留恋这个世界吗?还会贪图名闻利养吗?对这个世界有一丝毫的留恋、有一丝毫的牵挂,那都是不信。 真正相信的人,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心地清净,心里面只有佛,只有净土,除了佛净土之外,对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丝毫留恋,完全放下,那才叫真信。 只有真信的人,一生才能成就,为什么?他肯定往生。你要问他为什么肯定往生?他对这个世间毫无牵挂,就这么个道理。

    绝对不是说一面往生、一面还留恋这个世界,两者兼而得之,这个便宜事情没有,一定要舍娑婆取极乐。怎么取舍法?在因上取舍,果上自然就得到。娑婆世界这个因是什么?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一定要舍。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的诀窍,就像大经里面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我们要取的。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就是境界一现前就迷了,迷而不觉,这个不行。

    从前李老师讲过,一万个人念佛,天天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正往生也不过是二、三个,不成比例。原因在哪里?他一天到晚念佛,只念了一半,菩提心没有。

    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个明白心,觉悟的心。他心还是糊里糊涂的,还是颠倒妄想的,这样念佛怎能往生?菩提是觉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他虽然念佛,还是迷而不觉,所以不能往生。

不放手的代价

    一个四岁的小孩子,自得其乐地在客厅里玩,爬上爬下,好奇地动动这个,碰碰那个。
  
  妈妈看他自己这么尽性,就去厨房为全家人准备晚餐,只是不时地过去看一下小孩子的动静。
  
  就在她正打算炒最后一道菜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孩子啼哭的声音。妈妈一惊,关上火就冲到客厅。小孩子的手插进一个上阔下窄的花瓶里,因为拔不出来才大哭起来。妈妈先是冲好一些肥皂水灌进花瓶中,想把卡住的手拉出来,但没能如愿。她又试着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都不可行,最后她求救于孩子的爸爸。爸爸建议她把花瓶敲破。妈妈有一些心疼,花瓶是一件古董,元朝的青花瓷制成,价值不菲。但是孩子已经哭得快背过气去了。她还是狠了狠心,安抚着孩子,给他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他自己也要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解脱困境。
  
  花瓶撞碎了,孩子的手终于拿出来了,虽然已经被挤压得有一些淤青,但并无大碍。孩子的手拿出来后仍然一直紧握着。孩子的手不会出什么问题了吧,妈妈情急之下,试着轻轻一根根掰开他的手指,吃惊地发现里面握了一枚小小的玻璃球。正是因为不肯放下这枚小小的玻璃球,他的手一直过不了花瓶中间那个狭窄的弧度。
  
  佛法小竹:求而不放,本应美好的事物最后却变成了桎梏。
  
  这个小孩子才四岁,或许还不太明白自己的执念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后果。所幸的是,这个后果不用他自己来承担。而有多少人,最后只能亲身背着沉重的包袱。
  
  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看到一只刚好经过的乌龟,它以为自己也要这么生存,从此便背着这副鸡壳不肯放下,平添了许多烦恼和困惑。其实,放下一件东西并不难,只要能放下自己的固执和成见。
 

佛说放下

    有师徒两个和尚,一老一少,下山化缘。路经一河边,那里溪水暴涨,一位妙龄女子,身架双拐,正发愁无法过河。看到师徒二人,便向他们求救:“师父,能抱我过去吗?”
  
  小和尚一下子惊慌起来,心中只念佛,连连说:“罪过罪过,这可使不得。”
  
  老和尚走过去温和地说:“女施主,我背你过去吧。”女子一脸感激。
  
  把女子背过河后,老和尚因为体力损耗,呼吸有一些急促,闭目打坐了一会儿,气色恢复自然后便又重新上路。小和尚在一旁看得瞠目结舌,想问又不敢问,默默地跟着师父走了两个时辰,终于沉不住气了:“师父啊,您总是教导我说‘出家人要不近女色’,可您怎么能背那个女施主过河呢?这不是有违平日里您对我们的教诲么?”
  
  老和尚早已经觉察到小和尚的耿耿于怀,只是想看看小和尚最终能不能参悟,解释道:“你没有看见吗?我早已经把过河的女施主放下了,而你,却还抱了她两个时辰呢。”
  
  小和尚当下无言以对。
  
  佛法小竹:老和尚这种坦然,修行并不到火候的小和尚一时半会儿又怎么能体会?老和尚不仅仅是放下了一个女人,更给了自己一片海阔天空。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佛教文化里有一些箴言这么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执着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所以,佛说:放下,海阔天空;不放下,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