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语录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称谓:
《碧岩录》卷五,第四十二则:“直饶是碧眼胡僧也难辨别。碧眼胡僧尚难辨别,更教山僧说个什么?”(T48, p180
a)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三十:“名言并奇句,情想乱穿凿。撞着黑面老,未免遭贬剥。”(X72,
p361,a)
《五灯会元》卷十八,黄龙道震:“这黑面婆罗门,脚跟也未点地在!”(X80, p 376
a)
《无门关》卷一:“缺齿老胡,十万里航海特特而来,可谓是无风起浪。”(T48,
p298a)
《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风穴延昭:“问:‘凡有所问尽是捏怪,请师直指根源。’师曰:‘罕逢穿耳客,多遇刻舟人。’”(T51,p303a)
这些加点的称呼语究竟指的是谁呢?
这得从禅宗称谓特点说起。
众所周知,信徒出家后除了剃须发、穿僧装、受具足戒之外,禅师还赐给弟子法名或法号,从此在家真实姓名隐去,禅僧之间皆呼法名或法号。
然而丛林内部还有一种称呼方式,既不称呼俗名,也不称呼法名,而是以与该僧密切相关的形貌特征、性格特点、公案典故、机缘语句乃至禅机作略等来借称。上面例句中加点的称呼语亦如此,均指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这是以形貌特征来称呼人。以下我们分别叙述这几种称谓方式。
一、以形貌特征而称名
禅宗文献中菩提达摩以形貌称呼的有四种:一是“碧眼、碧眼胡、碧眼胡儿”。这是以眼部特征来命名。《祖庭事苑》卷三:“碧眼,初祖达磨大师眼有绀青之色,故称祖曰碧眼。”(X64,
p345a)
二是“黑面老、黑面老子、黑面婆罗门”。印度僧人多面黑,菩提达摩于西土为禅宗第二十八祖,这也是以面部特征来命名。《寂光豁禅师语录》卷四,初祖像赞:“碧眼黑面,板齿
毵,乘芦渡水……”(J36, p869a)三是“缺齿老胡”。因菩提达摩齿缺,故称。《屾峰宪禅师语录》卷九,达磨初祖像:“齿豁当门,眼突似漆。……”(J34,
p121a)“齿豁”即齿落,牙齿有缺口。四是“穿耳客、穿耳胡僧”。“穿耳”是印度人的习俗,不论男女。禅宗用来代称菩提达摩。《祖庭事苑》卷六:“穿耳客,谓达摩祖师也。然穿耳非佛制,称之,盖表梵人之相。”(X64,
p392b)
以形貌特征命名往往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种称呼方式禅宗多见,如释迦牟尼佛祖在禅籍中常被称作“黄面老、黄面老子、黄面老人、黄面老汉、黄面瞿昙”等,这是因为佛是金色相,所以称其为黄面。长耳和尚是五代行修禅师的异称,行修禅师生来就有异相,耳垂至肩,上过于顶,下可结颐,人称之“长耳和尚”。唐代智常禅师两眼皆为红色,又居庐山归宗寺,所以称为“赤眼归宗”。光仁禅师因身材短小被称为“矮师叔”。《宋高僧传》卷一三:“释光仁,不知何许人也,其形矬而么麼。”(T50,p785b)“矬”义为身材短小。婺州明招德谦禅师因左眼失明,被称为“独眼龙”。《祖庭事苑》卷二:“独眼龙即婺州明招德谦禅师,受罗山印记,不滞一隅,击扬玄旨,人皆畏其敏捷,鲜敢当锋,以失左目,遂号独眼龙。”(X64,p338a)
以下是这些称呼语在禅籍中的例句:
《法演语录》卷上:“但看今日明朝,说甚祖师来意?翻思黄面老人,谩道灵山授记。” ( T47,p
653,c)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四:“王问寿曰:‘今日斋僧,有圣僧降否?’寿曰:‘长耳和尚乃定光古佛应身也。’”(X73,p638a)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卷一:“赤眼归宗道:‘会得则途中受用,不会则世谛流布。’”(X72,p734a)
《虚堂和尚语录》卷四:“疎山矮师叔,探道之心甚切。”(T47,p1015b)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〇:“若将此语定纲宗,孤负明招独眼龙。”(T47,
p851a)
二、以公案典故而称名
禅宗文献还有一种称呼方式就是以公案典故来称名。在禅林内部,禅僧的主要生活场景为寺院僧堂,内容多为上堂说法、小参、勘辨、垂问、举古等,禅僧中突出的、较典型的公案典故成为众僧注目的焦点,亦为禅林趣谈,如著名的初祖菩提达摩九年面壁、二祖慧可断臂安心、鸟窠禅师布毛示法、丹霞烧木佛、南泉斩猫等公案。由于禅师说法示教时经常拈提,因而得以在禅林中广泛传播。通过提取与该僧密切相关的公案典故为其立名称号,亦为禅宗称谓语的一大特色。菩提达摩因其少林寺九年面壁的典故而获得“壁观婆罗门”的称号。下面这些称谓语都来自于公案典故。
“一宿觉”是永嘉玄觉禅师的称号,其得名来源于玄觉禅师和六祖慧能之间的一段机缘佳话。据《五灯会元》卷二记载,禅僧玄觉初见六祖,振动锡杖,绕六祖法座走了三圈,然后笔直地站立着。六祖说:“作为僧人,应当具备三千威仪和八万细行。大德从哪里来?为何生大我慢?”玄觉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说:“那为何不去领会那无生无灭的真理,了悟无速无慢的道理呢?”玄觉说:“领会就是无生无灭,了悟本来无速无慢。”六祖说:“是这样!是这样!”不久玄觉告辞。六祖说:“回去得太快了吧?”玄觉说:“本来就没有动过,怎么说快呢?”六祖说:“什么人知道没有动过?”玄觉说:“是您人为地分别动过和没有动过。”六祖说:“你已悟得无生之意。”玄觉说:“无生哪有意在?”六祖说:“无意谁能分别?”玄觉说:“分别也不是意思。”六祖赞叹说:“好啊!好啊!再小住一宿吧。”于是玄觉留住一夜,第二天才回龙兴寺,时人称之为“一宿觉”。初次见面,一问一答之间,玄觉禅师即了顿悟法门,此公案广泛流传,禅林因此多用此称号,如《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二:“举一宿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T47,
p554b) 《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都有详细记载。
有的禅师真实姓名或法名已无查考,仅以称号立传,如“破灶堕”。“破灶堕”是安国师的弟子,这位禅师隐居嵩山,嵩山的山坞中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着一尊灶神,据说相当灵验,引得无数山民前来祭拜,为此烹杀了大量牲口。禅师得知后带领侍僧来到庙里,用禅杖敲灶三下说:“咄!这只是个泥瓦合成的灶,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凭什么烹宰生灵?”说罢,又用杖敲打了三下,这个灶随即破落瓦解了。不一会儿,一青衣峨冠者前来向师礼拜,说:“我本是此庙灶神,久受业报,未得正果。今日蒙大师说无生法,使我得脱此处,往生天界,特来致谢。”禅师说:“此是你人之本性,非我强言。”灶神再拜而去。事后,侍僧问禅师:“我们久在和尚左右,未蒙指示,而此灶神得何意旨便能生天?”禅师说:“我只说是泥瓦合成,别无道理与他说。”
侍僧无语。禅师问:“会吗?”侍僧说:“不会。”禅师说:“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侍僧等再度礼拜。禅师说:““堕了!堕了!破了!破了!”后来义丰禅师把这事告诉了安国师。国师叹道:“这小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朗月当空,无所不见。”
禅师就有了“破灶堕”的称号。禅籍常有拈提。《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六:“僧问破灶堕:‘如何是大修行人?’灶云:‘担枷抱锁。’”(T47, p790b)
“折床会”则是如会禅师的称号。传说唐代如会禅师法席昌盛,僧徒众多,以致僧堂的床榻都被压断了,“折床会”随即名扬于丛林。《祖堂集》卷一五记载:“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众皆仰德,臻凑如林,榻为之折,时称折床会也。”
“小释迦”是仰山慧寂的称号。唐代禅僧仰山慧寂,俗姓叶,他和沩山灵祐禅师一起开创了著名的沩仰宗,在禅宗影响很大,僧徒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可谓盛绝一方,禅僧将仰山慧寂与佛祖释迦牟尼相比并,仰山慧寂于是有了“小释迦”之名。禅籍常以此来称呼,如《古尊宿语录》卷四二:“一日会小释迦曰:‘你莫粗心。’小释迦遂作一圆相,以手捧向前。”(X68,
p279c)
“周金刚”的得名则来源于德山宣鉴禅师经常给禅僧讲解《金刚般若经》。《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天皇道悟:“且天皇道悟下出个周金刚,呵风骂雨,虽佛祖不敢婴其锋。”“周金刚”即指德山宣鉴禅师。
临济宗传人省念禅师因其每天都持诵《华严经》而有“念法华”的称号。《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三:“若道是一,为甚么风穴只肯念法华,却不肯真园头?”(T47,
p824a)五代玄沙师备禅师苦行头陀法,布衲芒履,减餐而食,常终日宴坐,于是被众人称为“备头陀”。《佛果击节录》卷二:“师云:‘备头陀作一圆相,直须子细参究。’”(X67,
p250a) 道明禅师因其归隐开元寺后靠织蒲鞋赡养老母,所以有“陈蒲鞋”之称。《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云门亲见陈蒲鞋。”(X68,p 488a)
唐代禅僧德诚隐居于秀州华亭吴江畔,撑一条小船,专门接化四方往来者,时人谓之“船子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一五,夹山善会:“师遂易服直诣华亭,会船子鼓棹而至。”(T51,
p324a) 宋代遇贤禅师,俗姓林,居明觉院,常饮酒歌颂,以警示道俗,人称“酒仙”。
《五灯会元》卷八:“酒仙遇贤禅师……回居明觉院,唯事饮酒,醉则成歌颂,警道俗,因号酒仙。”(X80,p183a)宋代法忠禅师居南岳时常跨虎出游,因而有“伏虎禅师”的称号。《补续高僧传》卷七:“师每携大扇乞钱,买肉饲虎,虎辄驯伏,日暮还山,虎迎之,骑以归,故世称伏虎禅师,一号大扇和尚。”
澡先禅师冬天常敲冰而浴,时人称为扣冰古佛。《五灯会元》卷二:“尝谓众曰:‘古圣修行,须凭苦节。吾今夏则衣楮,冬则扣冰而浴。’故世人号为扣冰古佛。”(X80,
p68c)
三、以开悟机缘而称名
禅宗有时还以开悟机缘来称呼其名。宋代禅僧德朋,一次听到木杵通竹节之声而当下开悟。于是就有了“竹筒和尚”的称号。《补续高僧传》卷九《德朋禅师传》记载:“德朋,盐官顾氏子。……一日因观为溜,以杵通竹节,有声,豁然开悟,歇可之,诸方号为竹筒和尚。”(X77,
p433c)不过这种称呼方式比较少见。
四、以机锋特色而称名
禅宗各宗派接机应机很有特色,有的禅师即以其获得称号。唐代禅僧景岑机锋峻峭,应机时喜欢作大虫扑噬的姿势,与仰山对话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谓“直下似个大虫”,因此有了“岑大虫”的称号。《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卷一:“人人尽道岑大虫奇特,须知仰山有陷虎之机。”(T47,
p 585b)
还有一个打地和尚,其真实姓名已无可考查,只因这位禅僧应机接机时经常用打地的动作,所以才得此称呼。《汾阳语录》卷中:“打地和尚凡见僧来,打地一下。”唐代宗彻禅师应机接机中则喜欢用“骨剉也”一语,时人谓之“骨剉和尚”。《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一:“骨剉和尚一生有问只以‘骨剉也’酬之,如铁弹子不妨紧峭。”(X69,
p460a)
禅林欣赏的是峻峭、险恶、犀利的机锋,有些禅僧因此而得名,如唐代有一尼僧,俗姓刘,因其机锋峻峭而获得“刘铁磨”的称谓。《碧岩录》卷二:“左转右转随后来,紫胡要打刘铁磨。”(T48,p
157b)
还有一个叫作觉铁觜,姓名无考,也是因其机锋峻烈而得此称谓。《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八:“示众。举法眼问觉铁觜:‘近离甚处?’觉云:‘赵州。’”《大光明藏》卷二:“此觉铁觜也,用处如电而霹雳随之,其能起龙蛇唤云雨,与法眼相见是也。至于击蛟破柱,使人有掩耳不及之叹。”(X79,
p
705a)与之相反的则有觉范禅师,因其答语迟钝,被称为元五斗,《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卷一:“觉范号为元五斗,盖开口取气,炊得五斗米熟,方答得一转语。”(T47,
p 950
c)
五、以性格特征而称名
在禅宗典籍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禅僧称号的命名理据源于其性格特征。如广州和安寺通禅师,因其寡言少语而被称为“不语通”。与之相反,五代颢鉴禅师能言善辩,世人称之为“鉴多口”。
宋代禅僧法秀,由于其性格刚直,面目严冷,平生以詈骂为佛事,人称“秀铁面”。因性格刚毅著称的还有“旵铁脊”和“谌铁面”,分别指慧旵和介谌禅师。希广禅师因其仁慈爱物,豁达大度,不斤斤计较于琐屑之事,丛林称之为“广无心”,参见《禅林宝训笔说》卷一、《禅林宝训音义》卷一。
性格放荡不拘的则有腾腾和尚、懒瓒和尚、济颠和尚。其中最有名的则是济颠。“腾腾和尚”是唐代禅僧仁俭的称号,他在嵩岳慧安国师处得法后,即放旷于郊野,故称。“懒瓒”则是唐代禅僧明瓒的称号,因其不务劳作而称。《宋高僧传》卷一九:“释明瓒者,未知氏族生缘。……寻于衡岩闲居,众僧营作我则晏如,纵被诋诃殊无愧耻,时目之懒瓒也。”(T50,
p834a)济颠也叫济公,一身破衣破帽,手里常拿着一把破扇。性格狂颠,不守戒律,饮酒食肉。因其常常救助百姓,又被百姓称作济公活佛。《补续高僧传》卷一九:“济颠者,名道济。……济颠之颠为尤甚,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裈,形媟露,人姗笑,自视夷然。”(X77,
p501a)又见《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卷一。民间有许多关于济公和尚的传说。
六、以姓氏而称名
禅籍中还有直接以姓氏代称其名的。如用瞿昙来称释迦牟尼。瞿昙,梵名Gautama或Gotama,是释迦牟尼姓氏(参《佛光大辞典》)。《大慧语录》卷四《送直禅人》:“本自圆成,不立功课。饥来吃饭,寒来向火。不在瞿昙,非干达磨。拟心思量,返遭殃祸。”老卢、卢祖则指六祖慧能,慧能俗姓卢,故称。《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迦叶携坐鸡足峰,老卢持过大庾岭。”(T47,
p
747a)《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一九:“卢祖崛起新州,衣钵终止于曹溪。”(X73,p596c)王老师则指南泉和尚。南泉普愿禅师姓王,后继承马祖之法而弘道于南泉,常称自己为王老师。《汾阳语录》卷上:“王老师十八上解作活计。”《祖堂集》卷一六,南泉:“师欲顺世时,向第一座云:‘百年后,第一不得向王老师头上污。’”
七、以住地而称名
禅宗用得最广泛的是以禅僧所居山名或地名而称名。选用的山名地名多为禅僧住持、修道、弘法之场所。
释迦牟尼佛有“灵山、黄头、摩竭”等称呼。“灵山”,亦称灵鹫山,因山形似鹫且山中多鹫鸟而得名,位于古印度王舍城附近,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建立法会,弘扬佛法。“黄头”乃佛祖出生地。《祖庭事苑》卷三:“黄头,梵云迦毗罗,此言黄头,以佛生迦毗罗国,就生处而称佛为黄头大士也。”(X64,
p345a)
“摩竭”是“摩竭陀国”的简称,释迦牟尼曾在此国传法。这些山名地名均代指佛祖。禅籍常用这些称呼语。如:
《虚堂和尚语录》卷二:“僧问:‘灵山话月,曹溪指月,意旨如何?’”(T47,
p997b)
《虚堂和尚语录》卷五:“自非亲见黄头老,争敢逢人泄漏伊。”(T47, p1020a)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临溪敬脱《入道浅深颂》:“少室与摩竭,递代称扬许。我今问汝徒,谁作将来主?”(T51, p 454
a)
菩提达摩有“少室”之称。少室,山峰名,位于河南登封县北,属嵩山。北魏孝文帝在此建少林寺,因菩提达摩曾在此面壁坐禅九年著称于世,因而用以指代禅宗初祖。《密庵和尚语录》卷一:“不是文章四六,亦非少室单传。”(T47
p959c)六祖慧能有“曹溪”之称。曹溪,位于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因六祖慧能住持此地宝林寺,曹溪被视作禅宗祖庭,因此闻名。《紫柏老人集》卷一:“或以曹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语横计于心,便谓我本来无一物,又有何尘埃可染?”
“象骨”指义存禅师。象骨,原为山名,即象骨山,后称雪峰山,位于福建省闽侯县。唐义存禅师曾经在此创建广福院,故称。《祖庭事苑》卷三:“象骨,即雪峰之别山,以形似而称。”(X64,p352c)
《碧岩录》卷五:“象骨老师曾辊球,争似禾山解打鼓?”“黄梅”代指五祖弘忍。弘忍是湖北黄梅人,且在黄梅东山说法。“荷泽”代称神会和尚,唐代禅僧神会因住洛阳荷泽寺,故号称荷泽大师。“百丈”代称怀海禅师,怀海居百丈山传播禅法著称于世。“圭峰”代指唐代僧人宗密,曾住终南山圭峰草堂诵经修禅。“龟洋”代称无了禅师,无了参马祖道一得法后,于龟洋山结茅潜修。“禾山”代称德普和尚,德普住禾山达12年之久。“丹霞”代指天然禅师,天然于家乡丹霞山,大扬禅风。“大梅和尚”代指法常禅师,因其常隐居于大梅山而得名。“白马”代称宋代禅僧行霭,因居襄州(治今湖北襄樊)白马山,故称。“赵州”代指从谂和尚,“睦州”代指唐代禅僧道明,亦称陈尊宿。这种称谓方式举不胜举。
有的不是以山名地名而称呼,而是以禅僧居所特点来称名。如唐代希迁禅师于天宝元年(742)到衡山南寺,在南寺东面的一块石头上结庵而居,时人谓之“石头和尚”。此后石头和尚名闻天下,僧徒臻凑。唐代道林禅师系牛头宗法嗣,看到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世人谓之“鸟窠禅师”。又有鸟雀筑巢于其侧,人们又称他为鹊巢和尚。《祖堂集》卷三有白居易的赞诗:“形羸骨瘦久修行,一衲麻衣称道情。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以上大致描写了禅宗称谓的几种特殊方式,纵观以上禅籍称谓语,其称呼命名的理据是以僧团内部普遍的认知心理为基础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僧徒从自己对周围人、事、物的观察、认识和思考的角度来构建这种认知域中的相关性。其中禅僧的生活场景、行为规范、禅宗教义、禅宗戒规等一系列与丛林有关的习惯、习俗、制度等社会性因素,使得这些称谓语必然带有鲜明的禅宗行业特色。
与俗名、法名相比,这些称谓语生动、形象、可感,增强了趣味性。“岑大虫”和“竹筒和尚”的称谓远比“景岑”、“德朋”生动可感,禅师的机风作略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些称谓更能唤起对称呼对象的感性认识。禅宗这些称谓语也体现了禅宗的平等精神,它没有世俗文献中那些复杂的等级森严的称谓系统,不体现社会身份、尊卑地位。正因为众生平等,因而体现在称呼语上没有尊贵低贱之分,没有种族贫富差异,只有根机高下的较量,只有禅悟深浅的差距。将佛祖、禅祖请下神坛,脱去神圣的光环,可以戏称佛祖为“黄面老”、菩提达摩为“黑面老、穿耳客”、六祖慧能为“老卢”。由于这些称谓语已经在丛林中广泛传播,因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