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星期日

信仰的生活 健康的心境

社会发展、科技发达之后,人们可能更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关心自我的心态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我是1980年代末在黄石东方山出家的,见证了中国大陆民众对佛教认识的巨大变化。在1980年代,那个时候信佛的人是非常少的,到了1990年代,信佛、学佛的人中,年轻人不断增加,有文化的人也在增加。后来,我与各地的佛友到国外去交流,看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有信仰的人越多,越发是对宗教感兴趣,越是相信。当初我们还感觉很奇怪,现在就容易理解了。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内地接受宗教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思想观念更加解放。
  我们是祈福的,为一个地方祈福,为大家送福。我们佛教文化就是一个吉祥的文化,我们祝福大家,就常说吉祥如意。佛教讲六时吉祥,就是说要祝福普天之下每一个人,无论是在何时何地,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有吉祥。中国人讲福报,我每年要写四个字,去年写的是“平安是福”,今年写的是“福至心灵”,福到了,人的心也就明白了。我们说“皇帝是假,福气是真”,所以佛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拥有福报,这是一个至,所以叫福至心灵。我们东方山也在开发建设,我们叫“东方世界,福至心灵”。佛法和佛教的修行,也是一种福文化。
  我们福报从哪里来呢?从我们信佛的弟子、出家的师父修来的。很多人讲佛教是修来生的,这个话也有道理,但不完全。因为我们说不修来世修今生,不修自己修子孙。其实这个文化跟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相通的。《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反过来讲“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我们对待自己,对待周围的人,对待社会,要培养一颗平常的心,一种良好的心态。
  心境很重要,人的意识、观念决定人的一生。我有时说心态决定一切。佛教讲得更具体,“起心动念”,我们的念头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个是很重要的。平时做什么事,你的目的是什么,要很清楚。人生非常短暂,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就像宇宙当中的一颗尘埃,就像在阳光下看到的小小的灰尘一样,我们人生就是这么渺小。为什么这么渺小,南怀瑾先生说了一个例子: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这么多皇帝,几千年来我们能记住几个,何况我们是一个平常的人。我们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怎样对待人生?我们糊里糊涂的来到人世间,在短短的人生几十年当中,不能再糊里糊涂走完人的一生。这就需要学习,也就需要宗教,宗教解决人的信仰问题。在西方社会,别人跟你接触,你说自己没有信仰,别人不敢跟你接触,你什么都不信,那你什么就都敢做了,就可能肆无忌惮,这样的人别人是不敢跟你交往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提高,每个人都应该能感受到这巨大的变化。我们经济上宽裕了,物质上变得丰富了,生活上幸福感增强了。但在人生中,我们如何去把握好自己的幸福,怎么去掌握好自己的命运,这是需要学习的。像我们出家人也要了解社会,也要学习佛法,不是说我们出家人就不用学习了,出家后就什么都知道了,这是每个人都要用心去面对的事。佛教讲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人都掌握不了你的命运,能掌握你命运的就是你自己。
  佛教解释“我”是“主宰”的意思,能够主宰我们自己的生活,主宰我们自己的人生。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要找好定位。近代高僧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他出家前是一位造诣精湛的儒者,本不信佛教,甚至学韩愈诽谤佛教。后来他醒悟了,开始慢慢的接触佛教,并出家专修净业,明白了佛教、道教、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黄石有个老居士就是皈依的他,在解放前他的弟子就有十几万。我们都非常喜欢看他的作品,他著作不多,编成的书里多数是与信众来往的信件。书里没有多余的文字,讲的都是做人、学佛、做事的一些很实在的道理。古代流传有一首《心命歌》,印光大师就常书以赠人。“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人的心态很重要,心态也决定人的命运。“心好命不好,天地终有保”。人心很好,但是有时候结果不是很好,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灵,你做了善事,天地也好,佛菩萨也好,是会保佑你的。做好事终会有好报的。
  几千年来,中国人最能接受佛教的地方就是“因果”学说,我们叫因果报应,有因有果,所以我们做事的出发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一部经典上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我发心,起心动念,出发点如果不是很正确的话,最终的结果就会不好。我们总是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当初我们会有这样念头呢,没有人会这样问,都说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对待我。所以佛教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总是做错了事后悔,但是像菩萨、有智慧的人就会说,我不能这样想,我更不能这么去做。做之前的因很重要,“因地不正”这话很直接,“果遭迂曲”,这个结果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这就是佛教对命运、对人生的阐释。我们做人做事也好,对待自心也好,都要有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否则,“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也就是说你命运虽然很好,但是心态不好的话,可能因为某一件事,引发你身体的不好。现代人的疾病并不是营养不良产生的毛病,是心态引发的毛病,心态好的人多健康长寿,古人说心宽体胖。我跟朋友说:“人可以跟什么都过不去,但是千万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一个人如果跟自己过不去,那这个人就太不明智了。佛教不仅讲福报还讲智慧,光有福报的人生是不够的,就像命好心不好的人一样。人不能仅仅是为了金钱而活,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人是有追求的,人是有交流的,在一生当中,你能够跟几个人很真诚的,说话没有任何的设防和顾忌,就是这样的朋友,这样的一些同事关系,才是最珍贵的。但是在人的一生当中,这样的缘分其实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可能活了一辈子,最终找到一两个谈得来的人,你想想都可能很难。可能我们平时认识的朋友、交往的人非常的多,可是能交心的有几个呢? 佛教告诉我们,人要提高自己,要超越自己,最终要解脱自己。因为世间是有烦恼的,学佛就是要消除烦恼。人生是有痛苦的,学佛就是为了离苦得乐。现在我们生活在中国一个很幸福的年代,但往往物质生活丰富之后,许多人并没有因而感到精神上的快乐,从而对幸福有更大的认同感,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心态的问题,气度的问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不能去正确的面对自己,面对社会,导致我们内心出现了问题。身体的疾病往往是由于不好的习惯、不好的心态而养成的。就像人一样,夏天要出汗,不出汗就会有疾病,因为你身体的毒素排放不出来,很简单,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大家不愿意去运动,这就没办法了。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尤其是我们出家人。
  我看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文章,他到一座寺庙参观完之后,说:“中国夏、商、周的礼仪文化真正得以继承的是在佛教寺庙里。”因为我们吃饭之前要敲云板,要敲火点,告诉你要吃饭了。在吃饭的时候先要供佛,要唱一段经文,要食存五种观想,然后才能吃,这是佛教的礼仪,也是一种佛教文化。真正的传统文化在佛教寺庙把它给继承了下来。像这样过堂吃饭的只有佛教,其他地方都不可能体验到这样一种生活。早上早起,要撞钟,要打鼓,晨钟暮鼓,惊醒世间迷路人,警醒我们要怎么样去做人,应该怎么样去做事,应该怎么样去面对我们自己,怎么去找准我们自己的位置。
  “心命具不好,贫困受烦恼。”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烦恼,佛教就是要断烦恼,学佛就是为了断除烦恼,让自己快乐起来,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心乃命之源”,心态决定你的命运,心态决定一切,所以“最要存公道”;“命乃行之本,穷通难自料”。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对自己的心态、对自己的命运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荣毅仁老家在无锡的梅园有一幅留下来的老对联,很有意思,它反映的其实就是一种佛教的思想。联云:“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人做事要发心,要发自内心的去做,所以我经常跟信众说,作为父母,对自己小孩子的教育,首先你要相信他,鼓励他,因为你是第一个启蒙老师,家庭教育跟学校的教育一样的重要。如果说家长都不相信你自己的小孩,他的自信从哪里建立起来?这个自信就是来自于家长,所以家庭教育在某些方面来说更加的重要。我们说发心,有时是说做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给自己做事。我们寺院事务性的工作都是靠信众来做,信众都是义务的来做,我们只要打个电话他们都很乐意,这是种付出的开心,我们做事不叫做事,叫种福田,给自己培福报,是有功德的。这种付出的开心我们也很感动,这就是信仰。所以人是要有信仰的,信仰的力量有时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力量,甚至能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
  我们这期的《正信》杂志登了大冶的一个居士,他身体不是很好,医生都没有办法,他一个亲戚是个老居士,看到他这情况很着急,叫他来皈依、学佛、诵经。他听了这个亲戚的话,因为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结果到现在他身体不但恢复了,而且他的生意做得非常的好。他说佛教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我现在就是来报佛恩。他三个小孩、两口子都学佛,都信佛。
  信仰有时不是用医学、科学来解决问题,在信仰里面是能解决一些人的心灵和生理的问题的。所以说人是要有信仰的,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人要有追求,也就是说要有信仰,用信念支撑一个人。现在的人没有什么毛病,但就是不愿意去工作,去做事,就是缺乏信仰。从我们佛教来讲,这“享福”就是“消福”,什么是“消福”呢?打个比方说,就好比你去银行取钱一样,你总是去取钱,总有取完的时候。学佛,工作,对事业的一种执着追求,就好比到银行去存钱一样。所以人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我们出家人这么清苦都很开心,为什么你们在这样一个好的环境中烦恼还这么多。人的精神追求至关重要,我们应该用一种欢喜的心态去对待人生。佛教有这么句话“用容颜表达欢喜”,人生就是一个结缘的文化,人要结缘不要结怨,要“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佛教说“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人生是很难得的,应该互相很友好的去相处,人有时很大度,有时很吝啬,伤人伤己。大家在一起其实都是一种缘分,没有缘分不可能聚在一起。“用双肩担当责任”,人降生在这人世间,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用微笑美化人生”,要用真心对待自己,用真心对待别人,人心是有感应的。我们做人、做事要用心去做。
  荣毅仁这老宅子的对联我也经常写给别人。人的心地不要夹杂太多的杂念,要“发上等愿”,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就要这样去对待每一个人,我这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慢慢的这样对待我。“结中等缘”,享福要“享下等福”。刚才我说“享福”是“消福”,吃亏是福,不要认为你吃了点亏,你今天就很不好,不要这么认为。其实有时候吃点小亏就是在给自己培福报。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人生,辩证的对待自我,来调整我们自己。要靠我们自己去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命运也就改变了,我们一切也就会改变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这样传承下来,是有意义、有道理的,叫前人栽树后人乘荫。我们所做的一切一是为自己积福积德,一是给自己的子女积福积德,这个不是说没关系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人工作也好,做人也好,走路也好,要越走越宽,不要越走越窄。这路的宽窄就是我们给自己种下的因。因果大家听着可能不习惯,我觉得佛教就是讲因果两个字。人就是要以心换心,无论作为企业也好,作为个人也好。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修养,就父母来讲对子女是一个示范,就企业来说,会产生一种凝聚力,所以文化很重要。人是有交流的,是要学习的,人不学习就很难提高,学习要静下心来,所以圣贤讲:非静无以成学。人在身体上的毛病就是人自己静不下来,很不安,很躁动。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你要放下,要放轻松一点,你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很僵硬、很紧张,要提醒自己要放松,这叫养生之道,就要学会健身,让自己很放松,放松了你才会很自在,你的气质也好,你的个性也好,你的心态也好,也都会发生变化。 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三种文化在传统文化里面的互补性是非常之强的。有一个学者总结三家文化说:在中国的思想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三家的学问都有着一个明确的分工。儒家文化谈的是治国的道理,治国平天下。道家主要讲的是养生,养生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佛家是治心的学问,治理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能够很自在很安详。我们为什么烦恼呢,为什么会不安呢?就是说我们内心有“无明”。佛教要破除“无明”,这个“无明”就是烦恼,叫“无明火”。 其实每个人都在给自己做事,我们只有自己做好了,我们自己认可自己了,别人也会认可你,领导之间也会理解。这个道理很简单,关键是我们首先要培养这样的心态,这个心态不培养也是很难好的,就像我们学佛一样,你不学习你是不明白的,我们明白之后才会这样去做。我们做得再苦再累,因为是跟菩萨在做事,我是甘心情愿的来做,无怨无悔的来做,因为我都是给自己做,我做得更好的话,我的智慧,我的福德,我的人缘都会比别人更好。这个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首先我们的心态培养好了,我们的事情也就做好了,如果心态没有培养好,正确的思想观念没有,你会做一行怨一行。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他这个人就是做一行爱一行,做什么就认真去做,他不夹杂着太多的杂念。所以他出家之前的成就非常之大,出家之后的成就也是非常之大。人最怕的也是认真两个字。物质固然重要,精神更重要。人是靠精神来支撑的,是靠信仰来支撑的。人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态好,有了信仰,你的生活就改变了。心态变了,做事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一切都没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心态改变了,命运也就改变了。
  大多数人其实不知道,苦难也好,幸福也好,都没有离开我们自心的感受。所以要克服困难,自己是最大的敌人,我们的心是最难降伏的,我们人真正要做自己的主人是很不容易的,这都是要付出的。人最怕的是面对自己,就像一个人害怕孤独一样,最怕的是独自面对一个人,所以说你能够战胜自己就是一个最大的成功者。一个人本来要追求快乐,可结果快乐远离了自己,因为你这个心态的问题,其实烦恼和快乐都是在你一念之间。一个人的心情好坏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调整我们的自心。首先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佛教讲要生“惭愧心”。
  弘一大师一生中遇到不如意的事,他不去怪别人,是反省自己,我自己没有做好,我自己的德行还不够,总是反问自己。我们这个社会总是很容易去责怪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问题,我们要反问自己,自己做得怎么样。其实这是一个最好的调节和面对,人要面对自我,要敢于面对人生的一切。佛教告诉我们,要修福,光有福报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我们要善于去处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说我们处理不了,而是心静不下来,心静下来了,你就会想怎么去把这些事处理好,而不是把这些事交给别人,交给领导。否则,领导也好,同事也好,都会觉得你能力有问题。 从信仰谈到心态,现在再从心态谈到佛教所讲的禅。禅是很有味道的,禅是一种境界,“茶禅一味”,喝茶也是有禅味的。中国人叫品茶,西方人叫喝汽水,这都是种文化,中国人是茶文化,西方人是汽水文化。中国的文化是有深度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真正理解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会发现中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我觉得中国这个民族是其他民族比不了的。因为你想真正解脱烦恼,可以学佛;你想养生,可以学道家;你要想去从政,干一番事业,可以学儒家。在国外,哪一家文化都没有中国这样丰厚,这样深邃,这样具有思想性和包容性。
  我们在工作之余要给自己留点时间,现代人忙得把自己给忙丢了,一天到晚去忙,没有给自己留点空间和时间去想一想。其实人生非常的短,只有几十年的光景,几十年如弹指一挥间,非常之快。人要学会去珍惜,因为有些东西你失去了才会知道它的可贵。如果我没东方山这个平台,我想做事都做不了,就像工作一样,你在这工作或工作岗位上不觉得,真正失去的时候才会去想,我们原来这么不懂得去珍惜它,一个家庭也好,一个个人也好,我们都要懂得去珍惜它。
  人的心,是需要去呵护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你要学会去懂得一些养生的道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要善待自己,要善用其心,要善待一切。要把它提升到一个宗教的高度,用佛教来讲就是“禅”,有禅意的人生,有禅味的境界。这个是一种功夫,要靠几十年如一日修炼出来的,这不是技巧,光有聪明是没用的。就像写书法一样,对传统文化你必须去理解它,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这个不是用技巧学得到的,这是靠功夫,靠平时的积累。
  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都很普通,但是在普通的工作上你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这要靠自己努力去实现的。我们叫做功夫,佛教说这叫修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撞了没有。说起来简单,真要几十年如一日,对许许多多人都是考验,所以说出家不很难,但是要适应是很难的,这就叫缘分。你能适应了,我们自然而然就把你留下来了,你要不适应,要吃素啊,要起早啊,要诵经啊,要劳动啊,你不习惯那也就没有办法了。其实做事就是每个人找准自己的位子,就像我们每天要念经一样,我们要念,不念就不是出家人了。所以说我们不能忘记了根本,我们要感恩,要报佛恩。
  一个人要珍惜人生,要懂得感恩,要知恩,要报恩。在座的很多都是家长,要培养小孩有个感恩的心,他如果没个感恩的心,将来他对父母都没有这种恩情的。中国的文化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信仰的缺失,也是对文化的缺失。如果没有一个感恩的心,将来你们的子女,将来这个社会都会非常的混乱,人心也会非常的混乱。你看现在的社会问题也好,治安问题也好,都跟我们的信仰有关系。因为有了信仰之后,有些想法你这么去想了都是罪过,更不要说去做了,它是有约束力的。什么叫信仰,信仰就是对自己有约束力,我们对生命要心存敬畏,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东西没有敬畏了,那太可怕了,那他可以无所不作。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未成年小孩走上吸毒、犯罪的道路,就是因为没有信仰,没有寄托,没有精神的支柱,没有方向,不知道感恩父母,不知道感恩社会,不知道用一种感恩的心去善待自己,就是缺乏这种文化,信仰的缺失,导致了人性和人心的一种畸形的发展。
  我们要回到我们的原点,一个信仰、心态,甚至升华到一个禅的境界,这是种功夫,我们说句世俗的话,就是笑到最后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这就是说做什么事我很敬业,很专业,我很尽心来做,我这辈子问心无愧,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我觉得我这一生没有虚度,我没有白过,我没有白来,在这几十年当中,对子女,对工作,对家庭,我付出了我应该付出的责任。我们禅宗修行有三层境界。 第一个,没有修行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什么意思?没什么感觉,山跟我没关系,水跟我没关系,我看什么东西无动于衷,就这样一个心态,这是没有修行之前,完全不懂得做人和做事。修行之后,工作之后,我们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的心态变了,我要保证工作做好,我要把这事情做好,要把家里管好,要把小孩子带好,这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应该这么去做,这个心态发生了变化。有修行了就跟你们工作有经验了一样,我们对修行有了感悟了,这个时候见山不是山了,见水也不是水了。为什么?我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悟,你怎么做是你的事,但是我是有理解的,我应该这么做,我要把事情做好,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位置。我要做就做,没有人能勉强,关键是要发自内心。但这个不是究竟的,真正要做好这个事情,就这样做是最好的,这样做才是最好的一个结果,一个答案,这个时候你回到原来了,其实“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改变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态,这个山也没有改变,这个水也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一种爱心、快乐的心情去面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和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
  人付出的同时,做善事的同时,最开心的是我们自己,就像这些年我们做慈善,做了以后最受教育的是我们自己。我看到一些家庭之后心里很难过,一家三口人就住一点点小房子,吃饭睡觉都在里面。看到他们,我们应该感觉到自己很幸福。就在182地质队那个地方,我看到一些家庭,有些都是没有爸爸的,基本都是单亲家庭,我们面向的都是单亲家庭去考察,母亲一般都是带两个、三个小孩,甚至四个小孩的,双胞胎的都有,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这就让我很受教育。这些小孩真的很懂事,非常争气,所以说有些家长应该把自己小孩带过去看看,给他上一课。我这几年一直记得这件事,我很感动。我们做这样的善事很开心。我们考察都挨家挨户的去查,因为有的报的不是真实的信息,必须要单亲家庭,真正需要资助的人,我们资助一两百个这样的家庭,觉得很开心。所以人有时心态很重要,其实佛教不仅仅是个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你接触了宗教之后就好比给自己的人生又开启了一扇窗户,你可以看到人生更多的美景,原来人生还有这么多美好的需要去学习、努力的事情。
  从信仰谈到心态,谈到做人的一个禅的境界,这叫宗教,再回归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一个人是很简单,就是一撇一捺,但是短短的几十年的人生生活道路上,我们真正能把这个人做好还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我们要去追求一种很乐观、很健康、很快乐、很幸福的人生,努力的工作、生活,正确面对我们自己。人生的确非常的短,佛教告诉大家的佛法,第一个字是什么?叫人生是“苦”,人生是有很多苦难的。我们要离苦,要得乐,最终是要追求快乐。人生是“无常”的,人的一生谁都说不清楚,今天这个朋友一起还在说话,突然他可能因为一个意外生病,甚至车祸,第二天就不见了。人生其实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人说我可以活到100岁,没一个人敢这么讲,可能今天说了这句话,明天就已经离开了人世。我们见得太多了,很熟悉的人突然就阴阳相隔了。人生是“无我”的,不要太计较了,我说我每天要开心,这才叫主宰我的人生。为什么会烦恼、不开心呢?就是我们不能主宰我们的人生。人生为什么是无我的?就是要想得开,要空。就像这大房子一样,有这么大的空间才能容纳我们,人要学会去包容别人。这就是佛法,“苦”、“空”、“无常”、“无我”,这才是真正的佛法、佛教。 我们真正要是接触到佛教,那的确是很深的,也是很高的一门学问。佛教传到中国二千多年了。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出世”。“乃积极而非消极。”因为大家对佛教误解很多,了解很少,我们直接来谈佛教,大家很难接受,今天是有这么个机会,跟大家在这里分享佛教的文化。
  佛教是一种文化,不要认为佛教仅仅是一种宗教,它其实也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一种生活的哲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去了解它,去认识它,为什么从印度传来的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二千多年不仅没消失,而且信仰的人越来越多。在五大宗教里,信仰佛教的人是最多的,寺庙的人气是最旺的,这很奇怪。一个古老的宗教大家都相信它,这是迷信吗?肯定不是迷信。它仅仅是宗教吗?肯定不是这么简单。所以佛教,它是一种文化,这个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了解、去认识的。我前面说儒家是治世的学问,道家是治身的学问,佛家是治心的学问。在传统文化里,我们知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我们对传统文化了解还是很少的。你要真正了解这个世间,你要读《春秋》。“不精老庄,不能忘世”,读了老庄后,人生许多烦恼就能放下来了。“不参禅,不能出世”,不学佛你不知道出世的学问。什么叫出世?就是解脱,是超越,这叫佛教。三者合起来就是儒释道文化。
  在中国这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当中,从中央到地方,对宗教这块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重视。因为在西方,人性的问题是交给宗教来解决,社会的问题才是政府的事。所以宗教你说重不重要。全世界有80%多的人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就是说60多亿人口就有40多亿人有信仰。人家开玩笑说,中国人什么都不信,这个百分之十几不信教的,都是中国人,中国是个缺乏信仰的国家,以此笑话中国人。其实不是这样,中国人是有自己的信仰的,但中国这种文化很含蓄,他不愿意去表达出来,他宁愿放在心中,也不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我们接触的很多人当中,政府官员、企业家、民众,其实对宗教都有一种情结,只不过大家的理解不一样,理解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