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佛法的基本教义

    佛家的学说,即佛教的义学,能不能用简明扼要的语句将它提纲挈领地概括为几句话,成为一个基本纲领呢?我看是可以的,而且前人已经做过这种工作。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佛法的基本教义作一浅近的介绍,使初学者易于领会。
  菩提涅槃之谓佛,舍染取净之谓教
  作为一个佛教信徒,当然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教呢?大家或者觉得问得很奇怪。佛教这名称不是一目了然很清楚吗?谁不知道佛教就是古代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一个宗教。对不对呢?当然对。不过那是从宗教的角度来了解佛教、解释佛教;若从佛学的角度来了解佛教、解释佛教,就不是那样简单。佛教两字具有深刻和广阔的含义,不是片言只语可以说清楚的。
  佛教和佛学是有所区别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只是宣传他所证得的人生真理,反对印度原有的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并不想创立一个宗教。后来弟子们宣扬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宗派,才真正变成了宗教,那就是现在世界上为群众所信奉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这是一般所了解的佛教。若从佛学的角度来了解佛教,就应知道佛是什么意义,教又是什么意义。佛,意译汉语为觉,佛陀为觉者,菩提为觉悟,是能觉的主体。觉悟的客体、所觉是什么?是涅槃。涅槃意译汉语为解脱或寂灭。寂灭不是什么都消灭没有,而是消灭烦恼,解脱世俗的精神枷锁,得到精神解放的大自在,达到人生的究竟归趣,所谓出离。出离并不是脱离这世间,而是净化这世间,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合主体与客体,给“佛”以确切的解释:菩提涅槃之谓佛。涅槃是究竟得到解脱而大自在的真理,《心经》里就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什么是“教”?“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也可称为佛法。佛法的法是狭义的法,限于佛说的教理,内涵已包括佛学和佛教,因为佛说的学说理论(经)、团体制度、行为规范(律)都在其内,佛教的僧伽制度为教团的根据,即从佛说的戒律而来。至于广义的法,指一切事物。法的定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就是保持事物的性质而能对它有确定的了解,也即现在所谓概念和范畴。广义的法既是佛所了解的客体,也是一切人所了解的客体,不过有程度深浅的不同罢了。佛法就只是佛的教法。佛的教法可以苦、集、灭、道“四谛”来说明。四谛是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的最初说法,亦称转法轮,它的道理就是舍染取净。所以说舍染取净之谓教。
  四谛又称四圣谛,四真谛,即圣者所见的真理。一、苦谛,三界六趣的苦报故名苦谛。二、集谛,贪瞋痴等烦恼及善恶诸业,这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的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即涅槃,惑业灭而解脱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谛。四、道谛,八正道能通达于涅槃故名道谛。苦集是染的流转因果,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净的还灭因果,是出世间因果。二者都先说果,后说因,是因为果易见,因难知。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其乐而欣慕,然后修其道以达到涅槃。佛在菩提伽耶成道后,到鹿野苑为憍陈如筹五比丘说四谛法,有示、劝、证之三番开导,称为三转四谛法轮。一示四谛相,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二劝修四谛,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三佛举自己为证,说明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证,道我已修。有此示、劝、证三番开导,故名三转法轮。是为转法轮之初。依之修道而证灭者称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说:“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涅槃经》卷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卷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一切无常五取蕴苦等八苦。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四谛的真理,是根据观察十二有支的业感缘起而证得的。释迦牟尼佛观察人生现象是因出游见到老死的人而引起出家做沙门的动机,快成道时也是由老死起逆观十二有支而入。“老死”因什么现象而有?不用说是因为“生”存。只要生存着,就会有老有死,新陈代谢,终归病死,所谓“生必归死”。再从环境来看人的生存,有一定范围,限定它的性质,用欲界、色界、无色界来区分,名为二“有”,是为有支。这固定的现象乃由于心理的执着,就是“取”支。为何要执取?因为渴爱不能自已,于是有“爱”的一支。如对有支作二世一重因果看,这五支自成一段落,即为后际的因果关系。再往上推求,爱的发生,由于心境相触的感受,由此有“受”的一支。受又以内外界接触的心象为依据,这就发现“触”的一支。触出于感觉,必用五官作门径,所以有“六入”一支。六入要依于人的个体,它是五蕴组成,便有“名色”一支。人的个体须有统一相续的人格意识,所以提出“识”支。识的开展从种种行为而来,于是有“行”的一支。人在尚未彻底认识实相之时,一切行为都难免于盲目,所以最后归结于“无明”支。这七支就为二世因果的前际。
  从十二有支所观察到的实相,十二有支上所见到的人生,以盲目的无明作向导,以无厌的爱取相推动,有欲望不得其正向,当然不会满足,贪欲无厌就构成痛苦的根源。人生现象的整个过程,都带着苦的意味。这就是从人生现象所体会到的实相“苦谛”。苦何以会联绵不断,不能不推究到“行”的一支,山于行的反复,积习成性,业力支配了行为,苦果不断产生,这是人生实相的苦因“集谛”。苦、集是染,由染趋净,人生一切行为向上转变才谓之善,由此得出十二有支另一方面的实相,所谓“苦灭”或“灭”。这样十二有支和四谛,就可概括说是染净因果,苦为染果,集是染因;灭是净果,道是净因,四谛讲的就是染净因果,教人如何舍染取净,要在因的条件上用功。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四谛的归趋是向净果。佛教就是佛的教法,亦即舍染取净之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