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什么是佛法(下)

    怎样消灭病态
  既然明白了人类心识的六大特性,实是障碍成佛的主要因素;而人如想成佛,则非要根本消除这六种病态不可,然则,这六种病态,怎样才能消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讲到佛法中最重要的教导——“定”、“慧”(“禅定”及“智慧”),或“止”、“观”的学问了。定、慧实在是对治这六种根深蒂固的心识毛病之基本方法。
  禅定非佛法中所仅有,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对禅定也都有极深刻的了解和精博的成就。在佛法中解说禅定和智慧的书籍,真是汗牛充栋,这里只能概括的向各位介绍,作一个开端。
  人类心识的六大病态,虽然其表相与功用皆互不相同,可是他们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六大病态都是“颤动性的”、“动作性的”和“进行性的”。我想用英文帮助说明一下:那是VibratingActingandProgressing。
  “思想”在英文中有很多不同的字,例如Thought,Reflection,Consideration,Thinking ……等等。在这些字里面,我认为Thinking这个动名词,颇能描写人类思想的动作性和进行性。在动词Think后面加了一个ing,使人直接的感觉到思想的流动相。这个波动式的思想流续相,是心识病态的基本相状。唯有用禅定的方法,去平息这个波动的心流,才能开始谈到转“识”成“智”。人类的流动心识,经过一番平静的锻炼后,就会发生许多质的和相的变化。以禅定的力量作基础,再加上抉择慧,就能渐次伏灭心识的六大病态。普通人的心识是波动的,但入禅定时的心识却是平静的。
  禅定原只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并无任何神秘怪诞之处。常人的心理和生理,有其相互的关联及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自成一套。禅定的心理和生理也自成一套。不过若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禅定,便认为特殊罢了!
  这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有许多不同的名词,例如:“静虑”、“禅定”、“止”、“瑜珈”等等。每个名词,都着重在描写此一特殊心理、生理现象的某一方面。梵文里所用的Sama^dhi(三摩地),即是描述禅定的专门名词之一。现在参照佛法、印度教、中国的道教中关于禅定的叙述解释,试对“禅定”作如下的定义:
  禅定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心注一境,无波动式妄念起伏的现象。生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呼吸作用、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缓慢、微细,以至于绝对的停止。
  据佛学家们的研究所得:深的禅定境界,大都是呼吸停止,和心脏跳动停止的。于解释人身之生理结构,认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等,都是为了支持神经系统的作用而设的。神经系统,也只是为了做精神(或心识)活动的依靠(缘)而已。在入定时,心识已几乎停止其活动,其时神经系统已不必忙碌地工作去支持它,那么为了支持神经系统而设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跳动等作用,都变成多余的了,根本不需要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入定时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等现象,也就不会大惊小怪,或发生浅视的怀疑态度了。
  禅定为克治人类心识(思想)六大病态的一种方法,现更进一步向各位简单介绍禅定的境界及重要的修法。
  禅定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是逐渐改变的。大体讲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境界。
  修定的人,如果精进的话,不需好久,就会觉得在修定的时候,妄念特别多,比平常不修定的时候,还要多许多。同时烦恼特盛,心不能安。这是一般人要遭遇到的第一步境界。这种现象是好的,是进步不是退步。要晓得普通人的妄念,正如瀑流一样,从不减少,不过在未修定时,自己不觉察罢了。
  妄念的瀑流,是一个非常可怕、非常顽固、非常不易调伏的东西。妄念流只有在修定有了相当进步时,才能觉到,才能觉察出每个妄念的起灭(一个完整的思潮的生灭相)。据说定力较好的修行者能觉察到:在持一遍观世音心咒(即嗡嘛呢叭咪吽)时有十个以上的妄念生灭,可见妄念的存在,正像瀑流一样。《解深密经》上说:
  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足证在我们的潜伏心识中,一切妄念种子的持续不断,是像瀑流一样的洶涌澎湃!
  禅定之第二步境界,兹姑且名之为“虚幻境界”。这种虚幻境界,在有些人易显,有些人却不易显。由于生理及心理上此时已皆有变更,所以产生了一般所谓的“幻相”或“幻境”。有些人在定中看见光明,看见夜色,看见佛相、人相、山河大地,以及种种的境界色相。如果此时心生执着,如贪恋某一种景色或感觉,就会出毛病,也就是普通所谓“着魔”。让我来给各位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修行很有成就的西藏喇嘛亲口讲他所经历的一段事实。
  有一天,他在定中看见一个蜘蛛,起初很小;后来越来越大,每坐(禅定打坐)必见。起初这蜘蛛离他有四五尺远,后来越来越近,靠近了他的面孔。最后他看见这个蜘蛛张大了口要咬他,他非常恐怖,于是就念咒,想用咒力去降伏它,但是毫无结果。于是他就又作慈悲观,发愿以菩提心,来超度这个孽畜,可是这个蜘蛛,还是不走!他困恼恐怖,不能再继续修下去,只得将一切经过,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了师傅。
  师傅问他道:“你现在准备怎么办呢?”
  他说:“我准备明天它再出现时,用刀把它杀死!”
  师傅说:“你先不要忙。等明天蜘蛛出现时,你用笔在他的肚子上画一个十字,后天再杀死它也不迟。”
  他于是遵照师傅的话,在蜘蛛出现时,用笔在蜘蛛肚上,画了一个十字。
  当他回报师傅,说已经照办了时,师傅对他说:“把你的裤带松了,看看你肚子上,有甚么东西?”
  他脱下衣服一看,原来肚皮上有一个自己画的十字!
  总之,修定的人,所经验到的种种境界,形形色色,一言难尽。这种种因心理、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幻相,倘能以般若慧观照,知其实不存在,就会冰消瓦解;但若执着幻境,以为真实,就会出毛病!
  禅定之第三步境界:修定的人,如不怕妄念烦恼的干扰,不执着幻境的真实,继续努力,把身心调匀后,定力自然渐次增长,进入第三境界——入正定的境界。
  此时妄念不生,心注一境,气息微细或停止,次第产生“乐”、“明”、“无念”的境界来。心理、生理都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已经与凡人不同了。得定以后,人们原有的六种心识病态,渐次消除,那时轻安自在,智慧自然生长;修行人凭藉定力愿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般若现观,趋入无分别智,则圆满佛性,将豁然显露。
  禅定的实际修法
  以上概括地,将禅定的三步境界,讲了一下。现略述禅定之实际修法。一般人每每将打坐和禅定连在一起,其实盘膝打坐,仅不过是禅定修法中的一种而已。禅定的修法,种类极多,现在只将较重要的六种禅定修法,简单地介绍一下,作为一个引子。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依此引子,作进一步之研究及实践。
  哪六种禅定修法呢?
  第一,依专注修禅定
  专注修禅定,就是以心专缘一处而修定。这专缘的一处,可以是外境的某一点,也可以是内身的某一点。例如道教通常之习定方法,在专守身上之某一窍。大致说来,心缘外境,如缘鼻前十六指处一点,或观面前的木、石等,出毛病的机会较少,但得定亦较缓。专注自己身内某一点,得定较快,增长觉受亦快,但比较容易出毛病。
  第二,依观想修禅定
  例如观无量寿经里所讲的十六观,和密宗的坛城观、本尊观,都是属于这种观想修定法的。前面所讲的专注修定,是一种较硬性的观法,专集中一点,很多人不能够办到;因为把一个习惯于流放奔驰的心流,硬系于一点不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观想则比较放开一些。观想是要主宰地去训练这个心,叫心的动、静都操之在我。这句话,有许多人恐怕不会同意,也不了解,他们一定怀疑:“心是我自己的,我们要想什么就想什么,要它动就动,要它静就静,何必还要训练呢?”其实这些没有习过禅定的人,根本就不了解制伏此心的困难!这就是实验的重要了。你非自己亲身经历体会,别人是无法使你瞭解的。总之,人顶多只能部分地操纵自己的心,要全部的操纵自己的心,则非下一番死功夫,是决办不到的。
  在观想的修定法中,西藏密宗里面,有观身内脉轮和坛城的修法,尤其能迅速调顺心气,速疾入定。普通人从未用意识连续不断的“观想”,或用意识绘画一物,这种继续不断的观想作用,如能持续,则极易趋入禅定。
  第三,依调息修禅定
  佛法中之基本修定方法为数息观。亦即是依调气而入定的修法。密宗除数息观外,还有金刚诵、宝瓶气等修法,道教中也有许多很特别和殊胜的调息修法。柔和的调息法,实为最稳妥之修定方法,亦为佛陀亲所倡导之修法。
  第四,依念诵修禅定
  一心专持一佛号,或一明咒,亦能入定,这也是一个稳妥的法门。同时因一心专持佛名,会和佛的愿力相应,得到佛力的加持。这个法门,对于分别心重,妄念炽盛的人,也许稍难有快的感应,但一般说来,仍不失为很殊胜,很稳妥的修禅定方法。
  第五,依运动修禅定
  定不是死板板的坐着不动。行、住、坐、卧都能入定。因此对某些根器的人讲,依运动而入定,也许较打坐还要来得快些。中国道教的太极拳,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修定方法。道教里面还有所谓“一字诀”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运动手指而入定的方法。佛典中似乎多有主张依运动而遣除定障的方法,如达摩易筋经及密宗中的拳法,但很少主张依运动而入定的。
  一般说来,依运动而人定,也许不是一个能普遍利益多数人的修法。其得定的深度,恐怕也比较有限。
  第六,依心性修禅定
  一切修禅定的方便中,这是最高、最深、最难,同时也是最容易的法门了!
  人如能明瞭:本性之外,别无他物,当下一念,如实知自心;则于一切时中,一举一动中,都能观心习定。这个定是定慧不二的定,是动静不二的定,是妄念与菩提、等同一味的定,是无取无舍、不修不整、无处不是、通体活泼的定。
  这个定虽是殊胜,但其深浅境界与次第,则颇不相同。真是过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佛性当下现成,可是圆满证得此广大不可思议的佛性,还要继续不断的努力和精进!
  以上将禅定的几种修法,简单的介绍一下。佛教修持的法门,因众生根器不同,种类极多,不过在任何修法中,禅定和慧观却是最主要的。慧观是一个极深广的大学问,必需专题讨论;现在只就禅定的一般通性,略加解说。
  讲到此处,各位对于佛法和其它宗教的不同,对于怎样是佛,为什么我们人类不能显露本来具有的佛性,达到佛的境界的理由,已大抵有了一个概念。对于禅定,还只能说涉及皮毛。在座的各位中,一定有很多对佛法是已经极有研究的,平时修持已深,会觉得我今天所讲的,太肤浅,太简单及不够深入。对于这多位学佛的,我很希望有机缘与各位能继续于今后深入研究各种广深的佛法,但是在座的各位中,一定也有很多的听了我今天所讲的,有要修成佛,真是大大不易的感慨。有的人在想:我连静几分钟,都觉得不容易,怎能想达到禅定智慧及大智大悲呢。岂非梦想!有的想:要这样修,实在太难了!我连家里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儿来这许多时间修持呢!有的在想:佛经深奥,我连听讲也听不懂,还谈什么修定呢!
  各位中如果有这种自怯、消极及畏缩的想法,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大可不必,为什么呢?
  让我先举两个例子:
  有甲、乙两人,他们的事业、家庭、经济情形都约略相仿,在周末的时候,甲常常同着家里人及若干朋友,聚在一处或同游郊外,谈谈说说,讨论些做人的道理、哲学、艺术、宗教;或者做帮忙各种慈善团体的义务工作。夫妻两人,神情老是安闲愉快,身体也很健康,六十开外了,望之还如四十许人。有人问他们:喂!你们夫妇,为什么几十年了,老是不会见老?他们总是笑笑说:我们晚上睡得很好。
  乙的嗜好不同。他在周末的时候,总是欢喜在外面找朋友打桥牌(Bridge),常常却因对座(Partner)出牌不满他意而吵嘴。又喜欢找朋友打牌,打扑克。却又每因输了钱,弄得不高兴;喝了几杯闷酒回家,总是牢骚满肚,怨天尤人。有时太太说他为什么老是不陪家里人在一起玩玩,他总责备太太不瞭解他——一星期在外做事这样辛苦一一而不让他周末稍为松动一下。后来在跳舞场又闹上了一个女朋友,更其弄得神魂颠倒。人还没到五十岁,看上去已显得憔悴,而且神经老是紧张,有时候暴燥,有时候又颓丧得像整个世界都是在和他作对!
  各位,同是周末的几个钟点,可是甲、乙运用不同,而其结果可以有这么大的差别!
  现在再看第二个例子。
  也有甲、乙两人,他们都有很足够的收入,过着丰裕的生活。甲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收买古玩。凡是他看中了的,就千方百计,出高价,甚至于有时候不择手段,总要将它取得方才惬意。这样积年累月,收藏愈来愈丰富,可是甲也愈来愈提心吊胆:怕朋友看时一不小心打碎(他曾有一次为此和一位朋友翻脸打官司,也为此有几个星期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怕火烧、怕被窃。晚年更不得了,常常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人家问他何故,他总避讳不言,其实大家看得很明白:他就是怕一口气接不上来,这一生来宝贵的收藏,却一件也带不去。
  乙的钱化得不同。乙欢喜帮忙青年人:青年人有因为求学,家中清寒而需钱,有因病痛困难而需要接济;有来至异地生疏而望有照应,凡是向他要求的,他总是慷慨解囊,不仅如是,他还出钱请了若干专家,青年人有各式各样的疑问难题时,可以找这些专家,请求顾问,一切免费。这些专家的确帮了青年人不少的忙,特别是青年人在徬徨于恋爱及选择职业的时候。他又出钱设立机构,帮忙青年人解决职业问题。捐钱办学校,捐钱研究有关青年人的疾病种种,都是他顶乐于参与的工作。当然,这位先生不仅是捐钱而已,但我在此地仅指金钱一项来讲,可以和前面所讲的古玩大王做个比较。乙这样地几十年如一日,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安慰和愉快。经常地有许多年轻的夫妇经过他所住的城市时去看望他。不一定都是直接受过他的帮忙的,慕名而去讨教致意的,也不在少数。他那种慈祥的态度,内心的安静和快乐,见到他的人,没有不称赞羡慕的。
  各位,同样是这许多钱,可是甲、乙的运用不同而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区别!
  上面这两个例子,好像讲得过份一些,目的是做一个显明的比较罢了。第一个例子的甲,决不是看见桥牌就嫉恶如仇似的碰也不去碰它,他有时候也会应朋友之邀而来一、二次的,第二个例子里的乙,也不是说将他所有的钱都用来帮助青年人,而自己过贫穷的生活。总之,各位都明白这两个例子的用意,我是在说明:一个人的财物,运用的得当与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而一个人的时间,如果糊里糊涂的浪费了,不能好好运用,则更是可惜!
  我想再进一步讲一个人时间的宝贵,谁都知道,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即使活到一百岁,还有多少年也是想像得出的,又何况人一上了年纪,眼睛、耳朵、牙齿,样样都大打折扣。一天的时间只不过相当于年轻时的半天,也许还不到。所以人的有用的时间,实在有限得很,时间一去,又是不能再叫它回来;而运用的得当与否,又影响这么的大。既然时间是这样的宝贵,我们怎么可以轻易浪费呢,所以怎样方可以将我们这宝贵的时间,利用得有价值些,有意义些,是一个有思想志气的人,所应该常常自己想到,常常自己警惕的。
  因为这个缘故,我虽然十分同意你为了生活、事业、家庭、儿孙,你忙不过来,静不下来,我还是想提出几个办法,从另一个方面再来研究甚么是佛法,要想使各位明白,佛法修持并不一定要有清静的环境;佛法并不全是高深不可及,艰难难学的法门;佛法实在是日常生活之中,烦恼很重的情况下,都有办法,可以修行。而且这所谓修行,还不就是平常的生活方式,人生活动,一些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只不过将你一部分的时间,运用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一些。这种生活,不但是对你的未来,即是对你现在的精神、健康,都有很大的裨益。
  随时随地可修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为适宜,所以我提出的办法,只是供各位参考而已,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来做这种有意义的修行的实验。
  哪几种方法呢?
  第一,利用各种机会安定你的心境
  各位中如果有过晚上睡不着的经验的,一定能够瞭解安静的心境是何等的重要。安定心境的好处,不仅是修佛法的正道,而且对于你的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全都有莫大的关系。定心并不是叫你不要有思想,而是叫你的心不要散乱。佛法中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你将心安定下来,不会胡思乱想的散乱:第一种是“松”字诀。随时随地记着这个“松”字。肉体要尽可能放松,精神也要尽量放松。心里一紧张起来,肌肉紧张了,要马上放松;声音提高起来了,心情暴燥起来了,要马上放松。总之,紧张是散乱的主因,而松能助你安定。所以“松”是第一个妙方,随时随地,都可记得。佛法中的第二个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集中思想。佛法是讲因果的,所以非常重视愿力。诸佛菩萨都有救度世人的宏愿,如果人的心境,和佛菩萨的愿力相应,正像收音机转到某一波长,能够收音一样,会得愿力的感应,助你定心。所以佛法中顶简单也顶普遍的教人集中思想,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默念或诵佛号。譬如一心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都是顶有效的好办法。
  我这里要着重的是我人如何才能随时随地利用机会。一般人总觉得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做这种对身心有益的事。可是如果你真能仔细检讨一下,则你会发觉,一天之中,实在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
  让我举一个实在的例子:有一位女太太,神经常常紧张,很怕坐汽车,每次坐别人开的车子,总是拳头握得紧紧的,眼睛盯着前面,好像随时准备碰车出毛病的样子,车坐不了多久,人就感觉很疲累。有一天,她忽然想起,为什么不在坐车子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呢?自此以后,她每次坐汽车时,总是闭上眼睛念观世音菩萨。起初,心还是定不下来,车子稍微顿一顿,马上睁开眼来看个究竟;车外稍有一些特殊的音声,马上东张西望,唯恐已经碰了车。渐渐的,念观世音菩萨念上了劲,不但一上车就会自然而然的念观世音,现在而且已经用不着闭眼睛,车外的境物声音,对她似乎已不大关心,只是一心专注的念观世音菩萨。她现在不仅是坐汽车时的神经紧张已完全消除,而且平时的神经质态度,说来奇怪,竟也不知好了多少。
  因为每个人的环境及生活状态不同,利用机会一定要每个人自己去找。我有一个朋友,他坐上飞机火车任何的交通工具,总是看佛经或念佛诵咒。有的人利用办公时间的中午,有的人利用走路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甚至于做头发、理发的时候;有功夫深的,竟可以陪人去看戏,看电影,而他竟能在戏院中念佛念经。总之,机会很多,全着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利用。
  要进一步言:你如果能细心体味一下,你在一天之内,说多少不必说的话,做多少不必做的事,这些时间,是否可以利用呢?
  第二,遇事试作进一步观
  进一步观也就是透过一层想一想。拿那位怕坐汽车的神经紧张的女太太来做例。我们很容易推想,她之所以坐汽车时,神经紧张,握拳凸目,是因为她惧怕撞车,伤害她自身,或同车中的她所心爱的人。但她如果能作进一步想:这种神经紧张及握拳张眼,究竟对行车之安全有什么帮忙呢?这辆车会因为她的神经紧张而更安全些吗?透过眼前的一层,进一步想一想,就可能哑然失笑,知道这种神经紧张,原毫无用处!
  这类庸人自扰,以幻想为真实,弄得坐立不安,睡眠不稳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对这类事,若能够透过表面作进一步的观察,则自会烟消云散。
  神经紧张,疑神疑鬼,属于情感;进一步观,透过一层去想,是理智的作用。随时随地能够作进一步观,即是训练理智与情感并起。这种修法,可以减少许多的无谓烦恼,使生活愉快轻松而有趣味。
  第三,将你自己比作佛
  上面我们讲过,佛是大智大悲的人格,是理智和情感同时达到最圆满境界的人格,是至善至美至真的人格。同时提到,人人原本具有和佛一样的本性,只是受了分别思维和幻觉的影响,以至埋没了本性。
  这第三个修法是常常提醒自己,应向“开显本具佛性”的方向去努力。例如,在要发怒时,应立提正念:“这样是不是顺乎佛性之道呢?”“如果佛陀处于这样的境况,他会不会像我一样的发怒呢?”我们虽不能和佛陀一样,但我们既以“仿效佛陀的言行,以开显本具之佛性”为我们的人生观,则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应照这方向去发展,对此当前之境,就不致于像平常人的容易放肆发怒。如果我们能常将“仿效佛陀”四个字记在心里,一切言行,自会与本性相应,与佛法相应了。
  习惯此点以后,更进一步,就要放弃比较和仿效,而将自己直接想作佛。“我是佛,我遇到这种境况,将如何处置?”佛说人人本具佛性,你把自己想作佛,并没过分。切切不要自己畏惧,不敢自比作佛,放弃一个极好的修行方法。
  第四,时时要想到因果
  相信因果,是佛法中一个顶基本的理论。人在没有成佛之前,是没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这样的因,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果,丝毫不能勉强。有的人做了坏事,硬说不相信因果,这种人只是自己骗自己,其实他心里毫无把握,只是口硬心里慌,一旦恶果成熟,亦无人能替他代受!
  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为人类的智识,只能及到今生此世;过去世是怎样的?未来世又是怎样?都是我们智识领域以外的事。可是据佛法言,今世的因,并不一定在今世成熟,这要看这种因的性质及轻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来世或几世之后,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一定是因于今生所种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几多世前所种的因,强烈的因是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如即在今世)结果的,但这只是指非常强的大善事或大恶业而言,方能在今世见到现果。
  还有,一个人的种因,并不一定全是善因或者全是恶因,往往是多种善恶的因都有;有的果也可能由于缘的不足而消沉,因此单看某个人某件作业(因),就很难说他一定会得如何的果。
  明白了上面所讲的道理之后,看到世界上往往有许多害人利己的人,终身享乐;而不少忍让乐善的人,却常常吃亏,就不会有因果无信的感慨,更不必恨人生无是非,无果报,而生悲观徬徨的断见。
  佛法说任何因,不论大小,一定会产生它应有的果。法华经上明明讲,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头稍稍致敬,如小声唱念一、二句经句或佛号。这种小因,都会渐渐成熟,最后得成佛道,所以我们倘若能随时随地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的会种下多种善因,无论其大小;至少也可以少种点恶因。此种随时随地想着因果的习惯,一旦养成,力量是很大的。各位不妨从今天起,常试试看,在做任何事时,都想想此事的可能因果如何,即是一种极有力量的修法。
  第五,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佛学里的一个专门名词,需要解释一下。简单的说来,就是你观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要尽你的可能来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使一切众生都能有佛的知见和成就。
  随时随地发菩提心,就是随时随地连想起这种普救众生的决心。普救众生,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悲愿,我们在做任何事遇到任何人,都能时时想到将这了脱生死,解脱苦痛的佛法,介绍给人,即已经在佛法修持上,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这里要想着重说明的是我们应时时提醒自己,检讨是否时时在兴起这普救众生的悲愿。倘若在做任何事时,能提醒检讨:这件事究竟对解除人类痛苦或众生沉迷有何帮助?这样你的菩提心已经不小,用佛法的术语来说,你已经具有菩萨心肠了。
  菩提心并不是一下子就会发起,普通人只好慢慢的增进。第一步不要存心害人。第二步常常自己提醒,我做这件事,与别人有益没有。第三步进一步想是否能够帮他脱离人生种种的痛苦。开始的对象,每每是很狭窄的,也许只及到你的至亲好友,慢慢及到你认识的一小群人。但倘若对这一小群人,你能时时兴起这种助人救人的念头及行动,你的菩提心,可已经就不算小了。
  渐渐的你会将这种慈悲解救人类的心推广开去,超越地域国家的界限,普及一般的大众,不受民族宗教人为的限制。这时你的菩提心已经相当伟大广阔。久而久之,你这种慈悲救度的心情,就会超越人类的界限,而普及一切众生;再久而久之,你就可以不受今世的限制而普及过去未来。到这种境界,空间时间的领域,都已扩大。随时随地,做任何事,起任何念,都念念不忘于普度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救度一个众生,即救度无数无量的众生;救度无数无量的众生,还同于救度一个众生;因为诸佛、众生及我,本是一体无别的。虚空无尽,本性无际,到此境界,你的理智和情感已平等一味了!(全文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