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五蕴皆空”的研究(上)——佛学的人生观

    绪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人与我,也就没有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荣枯祸福,基本上亦取决于人与我。这是天下的人与我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皆能证明的。可见人与我,实天下之至宝。它在人类学术思想研究中,应当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我把佛学中的“五蕴皆空”思想,结合现代人类生活实际,作了较长时期的观察研究,发现佛学中有许多精华,吸取并发扬佛学的精华,有助于振兴中华民族、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佛学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也能促进人类的科学进步。新思异绪,纷然杂陈,为是?为非?未能自断,应即如实反映所见,以求正于天下贤明之士。
  本论
  关于“五蕴皆空”思想,今从三方面研究分析:“五”在阐释人生的现象;“蕴”在阐释人生活动的规律性;“皆空”在阐释人生的本质。今且依次分述如下。
  一“五”在阐释人生的现象
  五——色、受、想、行、识。佛学认为所谓“人”,即由这五种质素组成的统一有机体。色是物质,受、想、行、识,皆即精神。“人”是由物质与精神组成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绝对优势。我即本此观点来写这篇文章的。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是有一点精神的,此早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常识。但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与物质的关系如何?是不是也同物质一样有其规律性,并不断地运动变化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人类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作基础,更应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作支柱。通过观察,我对精神有一些粗浅的认识,这里先提出四点。
  (一)精神与物质的根本区别
  物质是有形有相、能以目视而手扪的,因而物质的概念,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明确固定的,并认为物质是实有的,存在的。至于精神,则因为是无形无相、不可以目视而手扪的,于是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若明若昧,若存若亡了。明于物质而昧于精神,几为天下人之通病。不知物质之所在,亦即精神之所在。精神也同物质一样是实有的、存在的。于何证之?曰:在日常生活中,人皆能见千差万别之物质,皆能知千差万别之物质性质及其作用的差别。使无此见与知,虽有物质,人不能知,亦不能用,则无生活之可言。见与知,都是属于精神范畴,无形无相,不可以目视而手扪的。我们能肯定生活中无见与知吗!?我们能批评见与知在生活中非实有不存在吗!?显然是不能的。能认识客观世界者,精神也。所以说客观物质世界之所在,也就是主观精神世界之所在。精神的作用时刻活跃于日常生活之中,充盈于天地万物之间。其然?岂其然乎?
  (二)精神的实质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有我,有思想认识,有感情、欲望、意志。这些都是精神的实质。没有这些精神实质,人也是不能生活的。奇异的是,这些精神实质,皆蕴藏于人们渺尔一身之中,却又不为渺尔一身所局限。正因为如此,所以每一个人的精神实质,皆能与外部相通,与千百万人相通,与天地万物相通。那些十分熟悉的生活事实欢快地向我们呼唤:人的思想认识,通过实践,能转化为智慧,转化为锐敏的观察力;人的感情,通过实践,能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欲望在人类生活中,杂质虽说多一点,如果没有欲望,人类就没有伟大理想和善良愿望;没有意志,人类就没有履艰涉险、不断攀登高峰的强者。
  (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我认为生活就是精神的体现;如果没有精神,人是没法生、也没法活的。且因科学文化不断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亦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人类的生活要求人们扩充思想领域,正确地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种目光如豆,囿于一身一家,把世界的现在和未来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身外之物的人,无疑将会变成时代的落伍者,变成人类前进的障碍物。木石不能实现“三向”,沙砾不能实现“三向”,说明没有精神支配的物质是不能实现“三向”的。这就是精神在人类生活中之所以可贵的道理。
  或曰:是不然。人是身与精神组成的。人有身,就需要衣、食、住、行以维持其生存,因而有物质生活;人有精神,就需要有文学、艺术、音乐、诗歌以陶养之,因而有精神生活。这两种生活相需为用,以适应人类生活的需要,如何能否定物质生活?“衣食足而后礼仪兴”,没有物质生活作基础,精神生活是建立不起来的。实现“三向”,固有赖于思想精神,设使无身,“三向”亦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曰:是亦不然。身与精神的作用,虽若十分明显,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应知身是物质,是细胞组成的物质,是一种特殊物质,能与精神密切联系,决非其他物质所能比拟的。身,即所谓生理结构;精神,即所谓心理结构。精神是有知的,身是无知的。有知的精神,能够影响、支配无知的身躯。于何证之?日:人皆醒时有身,梦时有影,这是每个人当下皆能证明的事实。梦中影哭泣,床上身一觉醒来,发现枕巾湿漉漉的。梦中影猝遇毒蛇,正苦逃匿无所,猛然醒来,发现额上有汗,心脏也还在突、突、突地乱跳。床上身猝然恶声恶气,悻悻不休;同房者急急唤醒,诘之,床上身笑曰:我刚才在梦中与宋老大吵架来!说明梦中影与床上身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梦中影确确实实是能影响床上身、支配床上身的。梦中影究竟具有什么力量,竟能支配床上身呢?这是应该探索的。床上身大说梦话,犹不自知,能说身有知吗?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皆以身为我,以名为我——赵大、钱二、孙三、李四,皆名也,实亦皆我也。褒之则喜,贬之则愠。何也?以刺激达于我也。今发现梦中影亦是我,怪矣。我是炎黄子孙,祖国实现四化,应该从我做起;我应为人类千秋万代的子孙造福。此为理想的我。我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会形成这四种不同类型的我?我是主观世界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关于“我”的问题,我们有责任进行认真的研究。梦中影能依附于床上身,醒时亦有影依附于身耶?曰:正因为醒时有影依附于身,梦中始能有所反映。于何证之?曰:每个人皆不能灼然自见其眼球。又何能自见其全身之内乎?我们日常所见之身,大多是模糊之影,或部分身之表皮,没法见到身之实质。佛学认为意识于心于物,皆不能直接认识,必须变起一个影像,以为自己认识的内容。此意识变起的影像,亦有形有相,法尘所摄,不能起支配身的作用。能支配身躯的是依附于影的知情意欲。依附于影的知情意欲,在梦中能支配身,醒时也能支配身。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中之心,唯执身是我,而执身以外的天地万物为非我;梦中心亦唯执影是我,而执影以外的天地万物为非我,何其酷肖乃尔?日中天地万物之影,竟亦能入于梦心。难道醒时之心,能摄取天地万物之影乎?奇矣。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是有一点精神的。知情意欲,皆人精神之活动,人的言论行动,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在日常生活中,大概物质之所在,亦即精神之所存。窃尝思之:研究物质活动及其规律的,为自然科学。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部门的活动及其规律的,为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虽与精神研究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但似乎还不能代替精神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
  (四)人是五蕴的统一体
  佛学说人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质素组成的统一有机体。所谓有机组成,即是说:色、受、想、行、识在现实生活中,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是刹那刹那迁流不住的。即使佛具有大智大力,亦不能从现实生活中解剖出一一完整的色、受、想、行、识以示人。因而佛书中老老实实告诉我们:“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有的人就认为这是“诡辩”,是“故弄虚玄”,是故意以艰深文其浅陋,等等。不知思火不能烧心,议火不能烧口,思饭不能果腹,言饭不能疗饥——心思言议,毕竟皆是主观边事,是不能代替客观实际事物,与客观实际事物划等号的。日常生活中寻常事物,如火如饭,犹不能以心思言议而得,况于契悟佛法之真乎!本本上的佛学,即使是佛祖亲授,亦毕竟只能是“示月之指”,并非“月”的本身。如不能联系实际学习佛学,纵有所获,也只能是不能充饥的画饼而已。
  1.色 五种质素,色居其首,为人的组成质素之一,摄有五根、六境。先说五根。根,以助识生起为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为五根;色境、声境、香(物质所散发的气氛)境、味境、触境为前五境。根境相触,即有识的自种,跃然生起,是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前五识。识的自种,为生识的内因,根境为生识的外因。如图:
  佛学认为根识——亦即身与精神,是互相渗透,而又具有明显区别的两个系统。十二有支中的“名色支”,即是人在胎中的发育阶段。色即物质,名即心,亦即精神。人是由胎胚细胞发育成长的,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仍然保持了胎胚细胞的机能。当人在呱呱堕地以前,胎胚细胞已通过艰苦的历程,把自己变成了雏形的人,即萌发了固执身即是我的自我观念。佛学认为这种我是与我爱、我嗔、我慢、我见相应而起的,名之日俱生烦恼。这种烦恼是与生俱生的,很不容易对付。据说欧美科学家中,已有人在设想利用基因,培养神童,创造天才。通过科学整理的胎教,亦渐为人们所采用。把对人的研究局限于出生以后一个阶段,显然是短视的。
  六境,亦是组成人的质素。六境中前五境为色、声、香、味、触。自然物、人造物、人身生物体,皆是这五种质素组成的。法,轨持义。《唯识述记》卷一曰:“轨谓轨范,能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说明轨与持是构成法的两个条件。意识能缘一切法,因而所缘的对象称法境。既然能作意识的认识对象,第一就必须不舍自相。没有自体,或自体变幻不定,是不能作为意识认识的对象的。第二,既言认识,还必须具有共同的轨范,亦即共相。无共相,不能以类相及,也是不能生起认识作用的。共相即寓于自相之中,非离自相别有共相。一切事物无不具有自相共相,因亦皆可称之为法,皆可作为意识的对象。六境,概括了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一般人妄执以身为我,于是此我此身遂与大自然及社会相对立、相割裂,当然不会一下子就相信大自然及社会亦是组成人的质素。但客观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的,是与环境互相联结,互相转化的。环境能影响人,人亦能改造环境,二者并不是相对立、相割裂的。自然界的风景,能孕育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画家、文学家,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他们又把溶化于自己心头眼底的自然风景,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使之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地再现出来,成为生命的美,永恒的美,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人与大自然的通体和谐,通体融化。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的一呼一吸都是与天地人息息相通的。这种天人相接的气息一断,就意味着某一个具体的人生暂告终止。
  2.受 受为领纳义。《成唯识论》卷二曰:“受,谓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境相,复词,即环境。环境中人、物、事能顺遂我的身心,激引喜乐情绪者,称顺境;违损我的身心,激引忧苦情绪者,称违境。环境中的人、物、事对我无顺无违,不能引起苦乐忧喜情绪的,称俱非境,亦称舍受。对顺境欲合,对违境欲离,对俱非境,不起合离二欲,这是人之常情。感情、欲望,或者就是人类多少带有盲目性的生命力。没有感情、欲望,人间可能化成荒凉的沙漠,毫无情趣;对感情、欲望,不能疏导调节,任其泛滥横流,人间就有可能变成苦海、血海。人的生理结构,大体相同,对顺境逆境的认识和感受,还不致有多大的差异,只是在社会生活享受上不得其平而已。至于心理结构,十分复杂,在人的评价上,在对历史、社会的评价上,往往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存在着本质上的矛盾。即使一个人,有时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亦发生尖锐的冲突,使自我陷于苦恼。受是组成人的质素之一,每个人皆有“受”的精神质素,皆能感受人的苦乐、忧喜、悲欢。不但能感受个人的苦乐、忧喜、悲欢,还能感受家人的苦乐忧喜悲欢,感受族、戚、友、邻的苦乐、忧喜、悲欢。这就是同情心,也就是悲心,这里面饱含着人情味。写到这里,有一事使我感到惊愕,也感到兴奋,感到百思而不得其解:某人猝闻河中落水者呼救声,即恻然心动,飞跳入河中奋不顾身地抢救落水者,有时牺牲自己的生命亦在所不惜。非亲非故,无欲无求,只是闻到生命的呼救声,即行乎不得不行,甚或身死而不悔。纯然是一片天真,一片赤诚,足以证明人是有同情心,有心灵美的。且古今中外,确有能感受国家民族苦难,确有能感受天下后世利乐者,两副重担,一肩承当。维目四顾,天下之至乐,人生之至荣,实无有逾于斯者。椎心泣血,茹苦含辛,百折不易其心,九死不回其志,甚至有杀身毁家以殉其事业的。这是偶然的事件吗?不能感受国家民族的苦难,不能感受天下后世的安乐,能成此惊天动地、光昭日月的伟大功勋吗?眼见交通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正在一天一天的缩小,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和平友谊。不同观点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不同信仰的宗教家,不同风俗习惯的民族主义者,特别是不同政治见解的政治家,多能求同存异,积极为国际和平友谊而共同努力。使此衮衮诸公不能感受天下后世的苦乐悲欢,能共同谱写这崭新的历史篇章吗?吁!受也者,实人生之至宝也。至于对顺境欲合,违境欲离,此犹欲之小焉者。人之大欲在欲生。这是蕴藏在身内的力,猛烈的力,坚韧的力,不可抵抗的力。天下扰扰,几乎无不是为了生。国内外为什么要节制生育?就是因为林林总总的人,要生,要死后种族繁衍,生生不息,唯恐在我手里断绝了后代。但究竟什么是“生”?什么是“欲”?我们能不能深入虎穴,逮住这个虎子呢?
  3.想 《成唯识论》卷二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生活常识认为人是能亲触外境,直接认识外境的。佛学却说人于外境,只能用想摄取外境的影像,以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人并不能直接认识外境,这就与生活常识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我开始对佛学的主张,亦不能理解信受。通过反复的观察研究,才有一些认识。由于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深,也很难说明白。权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客:你说想于外境,能摄取影像,以为认识的内容。有事实根据吗?
  主:每个人的内心,皆有程度不等的外部世界的人的影像、物的影像、事的影像。这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的。是内心固有的吗?不是的。只能说是从外境摄取的种种影像。能说这不是事实的根据吗?
  客:你错了,你根本错了。
  主:我错在什么地方?
  客:物体通过光线反射,能把自己的影像映入眼瞳,眼睛背后的神经末梢,即能摄取影像,通过神经输入大脑,大脑始能对影像起认识的作用。这明明是物质在认识上的反映,怎么能说是想摄取了客观外境的影像呢?
  主:你根据科学实验讲的道理,我是尊重、信受的。但科学实验走到这里,似乎还不能解决我对生活的认识。例一,我见天安门,我见长城,都是我自身以外的巍然大物,决不是我大脑内的影像。说得远一点:我见到的世界,明明白白是我自身以外的事物,能说这是我大脑内的影像吗?大脑认识输入的物质影像以后,又是怎样与外部世界的物体相接触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切实的说明。例二,人们能识别天日、树石、桥梁舟车、牛豕鸡鸭,说明人是完全有认识能力的。人能认识自己的大脑吗?老实说,人的认识能力还不能与大脑直接接触。认识能力既不能与大脑直接接触,又怎么能说人的大脑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呢?
  客:难道科学对大脑的说明有错吗?
  主:我不是这样说。我们所见的对象,皆是自身以外的事物,这是生活的事实。我很想知道:大脑见到物体以后,是通过什么渠道、什么工具而与外界的物体相接触的呢?
  客:按照佛学的观点应该怎样理解呢?
  主:照佛学的观点说,这问题十分简单:人是物质与精神组成的,每个人都能通过前五识及五俱意识而与外部客观事物相接触。
  客:这样看来,精神未免太玄了。
  主:不!所谓精神,实际就是活跃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思想认识、感情、欲望、意志等,这些东西时时处处都在与我们打交道,何玄之有?所谓玄,大概有两层意思:一、精神无形无相,不能用目见而手扪的,于是乎我们就认为玄了。二、主观精神世界,我也是开始探寻,所见甚浅。有时有些发现,亦觉惊愕,新奇。
  客:就请谈点你的发现吧。
  主;我们内心世界有外部世界人的影像、物的影像、事的影像,这是事实。无论这些影像是从何而入,但它们是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纽带,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开始。没有影像,主观认识就不能形成具体的内容,不能积累经验、形成记忆,人也就无法生活。这还在其次。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感情,那还叫什么生活呢!人们要建立感情,双方都必须相互摄取对方的影像,并把它放在内心重要的位置,感情才有所依附,才能凝聚,再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施诸对方,使双方都能感到对方感情的亲疏厚薄。
  客:很好。请你继续谈下去吧。
  主:想能摄取外境的影像。外境不但包括物质,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
  客:精神是无形无相的嘛!也能摄取其影像吗?
  主:精神既然是存在的,为什么不能摄取其影像呢?
  客:请举事实为证。
  主:人是身与精神组成的。人不但在物质世界中生活,也在精神世界中生活。因人错误地执身为我,把我铁铁地视为七尺之躯,于是乎遂与世界相割裂、相对立了。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误的执着,一种认识上的病态反映。
  客:你越说越玄了。能不能“通俗”一点?
  主:根据生活的事实讲道理,这就是最彻底的通俗。
  客:对!希望你能根据生活事实讲。
  主:佛经上说,大世界中有小世界,小世界中有大世界;一世界中有多世界,多世界中有一世界。这完全是日常生活中事实的反映。因人昧于精神,虽在这生活事实中生活,并不知道这种生活事实。我们这个小小地球上,生活有四十八亿人。每个人皆有自己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皆有自己生活的条件,能说不是四十八亿个世界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非洲人生活的世界,不同于亚洲人生活的世界,亦不同于欧洲人生活的世界。即使在亚洲,印度人生活的世界亦不同于中国人、日本人生活的世界。即使在中国,南方人生活的世界,也不同于北方人生活的世界。即使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的生活世界,也不会与东城区人民的生活世界完全相同。推断到最后,每个人皆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我们的大世界、小世界、一世界、多世界,皆是无障无碍而能互相贯通的。全人类都应“声气相通”,“痛痒相关”,其前提即在此。其然?岂不然耶?
  4.行 行有二义:一迁流义,二造作义。先释迁流义。佛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色、受、想、行、识,在时间上是刹那刹那、前灭后生、流注不息的。科学亦证实事物皆是通过量变而达到质变,变是绝对的。但这毕竟只是理论。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山石、桥梁、舟车、屋宇、门窗、书橱、桌椅等等,基本上都是静止的、不变的,更明显的是我们每天看到的自然物、人造物基本上也都是静止的、不变的。于是推论到我们所处的世界基本上也是静止的不变的了。我们这种日常生活的认识,当然是十分片面的。但也必须承认:这是客观事物在感性认识上的反映。感性认识,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且能成为人类的共同认识,因而它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性质还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如果没有这种感性认识,则所见到的世界和世界上的所有物体,必然皆是在变、变、变,根本找不到相对静止的形态。自然科学认为: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佛学认为:世界的过去已去,未来未来,现在不住,当体即空。过去地球初成,即在围绕太阳自转公转,现在已转了四十七亿多年。它在转的过程中,不断发热发光,无私地助长其他事物。除此之外,过去已经过去了。过去四十七亿多圈的公转,已经转到当前一轮的公转上来了。未来还没有来,还有待于现前自转公转的地球,再一轮一轮地向前转。这里,给人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未来还孕育在现在之中,应在把握现在的同时,根据现在的具体情况,树立一个比较切实的理想,建立更加美好的未来。古今中外有很多志士仁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与天下后世相联系。人的生命内包含着未来的质素,没有一个人不想到明天,没有一个人不想到未来。世界既然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它的本质当然也就是“不住”的。这就是“迁流”。
  次释造作义。佛学认为每个人自己造作了善业恶业,染业净业,皆必然受到应有的报偿。造作义,即佛学“三世因果、五趣轮回”之说的部分内容。佛学传入中国后,关于因果轮回之说,历代都有人反对。我没有看到神,没有看到鬼,也没有看到因果轮回,但凭着自己的信仰,我想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庄周即发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的辛辣讽刺。造作大善大恶者,在政法上刑赏不得其平,在舆论上褒贬不得其平。这是人类生活中无可奈何的最大遗憾。物质世界是有规律性的;精神世界有不有规律性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似乎都还没有探索这个问题。从信仰的角度,我认为精神世界应该亦如物质世界,应该也是有规律性的。虽说“没看到,不科学”,我仍然相信三世因果、五趣轮回确实存在。(未完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