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星期五

辑录禅宗《八家语录》随感

    近代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曾说过:“中国佛教特质在禅。”事实确是如此,中国佛教绵延至今,法脉传承清晰不辍的只有禅宗。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至唐末五代就渐渐湮没无闻,只有临济宗和曹洞宗传承了下来,也因此佛教中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谓。
  临济而后,至北宋有黄龙慧南和杨岐方会,形成禅宗史上的黄龙派、杨岐派,禅宗的“五家七派”(也称“五家七宗”)就是在五家的基础上加上此二家而成,在禅宗史上影响深远。黄龙虽为一时豪杰,惜其传承不广,几代而没,后来临济一宗皆是从杨岐一系流芳而下。北宋禅宗兴盛,有圆悟克勤禅师,大阐宗风,大慧宗杲、虎丘绍隆也出其门下。其后著《碧岩录》影响后世公案禅的发展。及至后来,禅师多多,语录公案大多似曾相识,有出格语录传世者屈指可数。元代高峰元妙禅师危坐枯岩几十年,深入禅法,语录开示迥异于众,清心悦目,超出常流,可为镜为鉴。虚云和尚是近代禅宗泰斗,不只是承续临济、曹洞,还接续沉没百千年的另外三宗。其开示语录在大众中广为流传,为禅者依止之源。
  明万历年间有一心傅公编辑、东安静山居士解宁捐刻过《四家语录》,分别是马祖、百丈、黄檗、临济。后来有黄龙慧南、晦堂祖心、死心悟心、禾山超宗慧方《黄龙四家语录》。为使中国禅宗临济禅法慧灯常明,也为现在许多好禅者了解临济宗风格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演化脉络,为新的时代下禅宗如何发挥其自身特色提供参考,笔者在明东安解君刻录之《四家语录》基础上增加杨岐、圆悟、高峰,以及近代虚公四大老语录公案,共成《八家语录》。杨岐方会禅师是石霜楚圆禅师高足。石霜有二大高足,一是黄龙慧南,三关高峻,人莫能测,惜传承不久而寂;二即是杨岐禅师,于沉稳中密护子孙,绵延不绝,以至如今天下临济皆出其门下。而圆悟、高峰皆宋、元时禅林一时之选。及至近代,宗门寥落,唯虚云和尚高擎法幢,继往开来。如是语录,呈现时人,使之一窥禅门凌凌然之风,荡荡然之气,淳淳然之味。或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为各人心中的金色郁多罗花培一份喜悦。
  自初祖达摩大师而下,一千五百年来,时世变异,禅家规制与风采也不断演化、发展。从《楞伽经》印心到《金刚经》传法;从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祖师禅;从无门之门的棒喝到话头禅、默照禅。后来天童和尚有《颂古百则》,之后提拈、颂古、酬唱文辞遍布丛林,从此文字禅影响林下多年。大慧宗杲禅师高着眼,睹其泛滥,知其谬误,由是焚《碧岩录》经板。再往后,宗门之下多在公案、语句中周旋,形式多于内容。一部《五灯会元》,前前胜于后后。唐时无遮障,宋时从遮障规范中迥脱超出的自是禅中之魁,林下激扬,宗门大盛。自元而下、明以后,众多公案,大多似曾相识。如高峰、中峰、憨山、紫柏出格之流成屈指;宗门抑扬激荡、气贯长虹之势已成千古;游戏文字、禅净合流已成趋势。所幸,清末风云变幻之际,有虚云和尚,身体力行,真参实证,继前贤而启后来,并续五家法脉,使后世衲子有源流依止处。
  如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国运昌隆,物阜民丰,中国佛教亦有蓬勃发展之势,佛法也因之兴起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同时,佛教文化也随着各类学术活动而融入到社会文化之中。“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的盛事。它使佛教敞开胸怀,“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佛教”。把中国佛教的文明光辉再一次推向一个高潮,兴盛与兴旺好似是春天西子湖畔纷然浩荡之繁花。五方文殊、三面观音,普陀圣境、灵山大佛,五台山的喧嚣、法门寺的宝塔……再看看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以及新年伊始满寺盈院的善男信女,俨然唐初盛时的繁荣景象,悄然有宽阔、雍容“大哉中华”的自豪感。
  然“繁华”之下,仍需要有几分清醒。
  一是唐盛时不仅是表相繁荣,更有僧众的自强、承担与责任等内在潜力所致。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除天台、三论以外,禅宗、华严、唯识、密宗、律宗皆大成于唐,各家宗师层出不穷,相互砥砺。玄奘、义净为法忘身,不远万里到印度取经;六祖门下神会大师不惜用诤,于滑台大起南禅;斯时天台有荆溪湛然、律宗有南山道宣、华严宗有贤首、清凉;密宗有开元三大士等。禅宗自不待言,江西、湖南,南岳、青源,枝繁叶茂。大师们为佛教法幢,引导、带领和激励着后来者,为盛唐文明培育了一簇炫丽的花朵。
  二是盛衰总是不断交替,在交替中演进变化,而今而后如何演化?这个问题比较难说。过去的萎顿可以渐趋活跃,曾经的富丽也许渐渐萧然,只是让活跃的慢慢成长,让繁华的延续更长而已。但不管怎样,佛教自身若是没有内功——很好的自身建设和根本的核心精神,再好看也只是开屏的孔雀,锦簇的绣球,难为恒久。
  三是如今佛教文化的繁荣,有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何在时代文明建设中更好地推动、融入和升华?太虚大师在深入经藏、纵观历史、立足当今,积极高唱“人间佛教”的同时,更淡定深邃地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虽然现在说禅谈禅,以禅为包装的事物随处可见,但毕竟是仰祖宗鼻息,无自身建树,终不能长久。由是,如何发挥禅的精神特质,继承传统,适应现代,面向未来,更好地为佛教开拓宽远的空间,更好地为社会文明锦上添花,就显得尤为重要。
  千年而下,禅宗祖师辈出,犹以唐宋为盛。虽标榜不立文字,但语录、开示、诗词、规制等文字,多如牛毛,在各宗各派中为最盛。在浩瀚文海中,各家语录属上乘者灿若星辰,但这里唯以临济宗为一贯,以显其传承有在。如今宗门寥落,《八家语录》实可作为我们认识祖师禅的标月之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