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寺在福建莆田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凤凰山下。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凤凰山在县城西南,故有南山之称;又因古时兴化湾的海潮涌到山下,所以又叫南湖。这里山水清幽,风光别致。梁陈之际,名儒郑露兄弟三人于此结庐讲学。不久,有一位金仙禅师亦来此建庵修道。郑家兄弟感其诚,乃舍庐献地,助成功德。其寺即命名为金仙院,金仙禅师遂为开祖。隋开皇九年(589)莆田置县,金仙院经扩建,改名为金仙寺。当时的住持无际禅师,是从天台山来的一位高僧。厥后,寺宇不断增修扩建,渐具规模。唐景云二年(711)长老志彦应睿宗之诏入宫说法,备受尊崇,赐“聪明禅师”之号。传说因志彦奏称无际禅师持诵《法华经》,感得山后石岩涌出一股清泉,睿宗遂下诏改金仙寺为灵岩寺,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寺额。从此,灵岩寺名重一时,成了八闽的一大丛林,无了、灵敞等禅师均出其间。宋太平兴国元年(796)改名广化寺。三年后,宋地方政府设置“兴化军”,管辖莆田、兴化、仙游三县。故有“未出兴化,先出广化”的谚语流传。宋代是广化寺的鼎盛时期。当时全寺共有十个院,所辖小庵多达一百二十个,僧众千余人。可是,到了元至正年间,一场无情的火灾把规模宏大的广化寺化为灰烬。至明洪武、永乐间,才重建复原。邑人黄仲昭有诗记当时的盛况:
风景无端拥寺门,望中山色几重分。
泉声满室时疑雨,树影当窗半是云。
一派禅房依涧转,数声钟磬隔林闻。
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
嘉靖年间,在倭寇的骚扰中,广化寺又遭劫祸。其后,自万历八年(1580)至清光绪初年,虽迭经修葺,仍日就荒废。直至光绪十六年(1890)始由善和法师等募缘修建,历时二十多年,才恢复旧观。
广化寺不仅是佛门圣地,而且也是当地文化名人的摇篮。早在南北朝时期,郑氏三兄弟就在此讲学,后世改建的“郑三先生祠”(亦称报本堂),原名“湖山书堂”,即郑氏讲学的遗址。祠内有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题写的“南山樾荫”的石刻。而山门东南隅的普门庵,则是唐末黄滔所建的“东峰书堂”故址。黄氏曾与同志者十人于此读书著述。当时中原地区历经兵乱,名士韩渥、罗隐、崔道融、李洵等人避乱来闽,尝居寺中与黄滔哦诗酬和以抒积悃。南宋时,自绍兴十年(1140)到淳熙二年(1175)之间,地方政权“兴化军”还在寺中举行过郡进士考试数十次,中试者张榜于寺左的环秀亭。高宗时状元黄公度曾在普门庵壁上题《庚午秋观进士入场诗》,中有“袖手旁观君莫怪,个中曾是老于菟”之句,颇见自负。相传有某学台到寺视考,出一上联:“踢破磊桥三片石”。众士子一时答对不上。寺僧某闻而对曰:“打开出路二重山”。足见当时僧中颇有文思敏捷之人。
广化寺在明末有一位二胜和尚,他是寺里的住持僧,又是当时闽省抗清斗争的组织领导者之一。现在寺内方丈室的墙壁上嵌有《二胜和尚墓塔铭》,记载着塔主如何联络爱国志士英勇抗清的事迹,是历史上僧人爱国的重要资料。
广化寺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兴废不一。近年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寺内僧众为了保护这一著名古刹,修复在十年动乱中遭到毁坏的殿堂佛像,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组成了“莆田广化寺修建委员会”,主持规划修复事宜。一九八一年春节期间,赵朴初会长到福建视察工作时曾到过广化寺,就修复工程和全寺殿堂布局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现在修建工程由圆拙、体泯等具体擘划,得到广大爱国侨胞的大力支持,进展很快。经过勘测划定,全寺面积有三万二千多平方,现已垒砌约两华里长的石围墙。在一万三千平方的建筑面积上,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修复与重建殿堂楼阁二十四座。其中根据历史资料重建的殿宇有五百罗汉堂、大悲殿、看山楼、溪声阁等。宋代大诗人苏轼有“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诗句。溪声阁和看山楼就是根据这两句充满禅意的诗命名的。山门前修了一道照壁,一面镌刻着赵朴初居士亲笔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另一面是仿照弘一法师书法镌刻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目前已完成全部修建工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预计在今年底可以全部竣工。到那时,广化寺将成为一座清净庄严的佛刹,迎接国内外教徒们的参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