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星期三

生命之流——业与轮回

 一 业的基本特征
  生命之流延续不息,恰如长江大河汹涌奔腾,无有终止。依宗教的观点,有情之生命,死了之后不是化归乌有,未生之前也不是一无所有。前一生命之结束,即是后一生命的开始,如秤的这一头低下去,另一头便高起来,生命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去。这种生命生生不已的观点,是一般宗教所共认。但有些宗教只着重于由现在而到未来的二世论,印度的宗教则主张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论,着眼点在未来。
  约于公元前八世纪,古代印度的《奥义书》里,就有以道德为基础的善恶业报理论,主张由于前生的业,引生现在的果报,由于现在的业,招感未来的果报。业力一日存在,宇宙人生的现象也就一日相续不断。业力有善恶的分别,果报也有苦乐的差异,如此展开了轮回转世的思想。从轮回到解脱,则以破坏业力为转折。可见业与轮回的学说,在释迦诞生以前的印度社会已非常流行。
  释迦从幼小便接受婆罗门的教育,《奥义书》的业与轮回的学说,对其影响自然是深刻的。但他是批判地继承了这一学说,并用无我的思想加以改造。婆罗门的用业力学说解释轮回时,是承认有一个以我为主体的灵魂,此死彼生,轮回不息。释迦用因缘生灭的无我学说阐明业与轮回的关系,当然没有灵魂。他认为人的穷通富贵,贤愚苦乐,是随业招感,待众缘成,一切有为法体,由众缘所聚,离开了众缘,别无一法可得。至于人生在世,似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联系前后,浑如一体,如是便产生了“自我”的感觉。佛教认为这就是“我见”。众生依此虚妄的“我见”,起惑造业,生命相续,因果相续,诸法相续,无有穷尽。
  释迦依业报学说,说明世间生死流转因果的内在联系。在无限的生命之流里,人们的处境不同受用不同,全由业报招感。有情的生命相续,实即业报相续,人生实相,业报而已。业,是人的行为,包括身、口、意三方面的一切活动。报,是报应,是身口意三业的善恶行为所引起的结果。人们因有过去的业,感有现在的衣食等维系生命的果报。现在的生命,又继续造业,招感未来的果报。如是造业受报,受报造业,循环往复,就造成有情生命的相续不绝。
  有情所造的业,在性质上有善恶不同,造业是感果的原因,受报是造业的结果。善业顺乐报,恶业顺苦报。人们必须对自己未来的快乐与痛苦负责任,或创造成自己的天堂,或建立自己的地狱,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造业轻者受报小,造业重者受报大。这一因果关系,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二 业与三世因果
  生命之流,变化不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现有之生命,寿夭尊卑,强弱美丑,或人或畜,品类万殊,都是过去的业因铸成。人们现在的生活,是过去行为的继承,享受着过去的业因的果实。现在的思想言行,又留下新的业力、待生命结束时,重新开展新的生命。人的生死,表面看来好似自成段落,实际上这生命之流是继往开来川流不息的。有情的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一切物质现象,虽然都在不停地迁流变化,无论是质的集散,还是质与能的转化,物质都是不灭的(法住法位),有情的心识,是依物质而显现其作用的。因缘和合时,已灭的心识,又依缘而引起心识相续。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时间的范围。物质的存在离不开三世,心识与生命的生灭同样也贯彻三世。失去时间的特征,等于否定了物质和生命的存在。佛法依世俗谛而说因果,主要表现在前能起后,前前影响后后。如一个人的行为,或善或恶,都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
  佛教说三世因果是个体生命的流转,但又没有一个不变的称之为我、为灵魂的主体,往返三世,去后来先,轮回六道。虽然佛法中,依世俗谛也有“不可说我”,“真我”,“真心”等方便说。然依胜义谛,三世流转,是成立在无常无我的缘起观上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瞬息万变。而无常无我的身心活动,却又是延续不断的。虽是身心所作的一切行为,转化为一种功能(业力)而不消失。现有的生命变坏了,表面看来似乎中断,而潜在的功能(业力)却引发和开展为新生命和新的身心活动。这种前一身心与后一身心的因果关系,是连绵不断的。佛法的三世延续说,但又反对有一永恒不变的我与灵魂的存在,主张一切都是生灭不居的。众生在自己过去生中善恶业因的支配下,依待众缘,组合身心新的单位,受报感果。旧的生命告一段落,在复杂繁多的业系中,另一业系依待众缘,又感得新的身心。这一业系虽历百千万年,它仍然是刹那生灭,相续无间,任持不失,待众缘而起现行,又招感苦乐之报,形成有情世间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生命现象。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缘生法的基础上的,并无永恒不变的“我”与“灵魂”可得。
  待缘酬报,依时间早迟,有现报、生报、后报的不同。现报之业,因缘增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治和阻碍,一定要招现报。即现生造业,现生感果。生报之业,因缘虽不如现报之强大,但也不十分软弱,此生之业,决定于第二生受报。后报之业,力量软弱,时作时悔,主动被动,全不一定。未酬报前,业因不失,隔二生三生,或千百生后,遇缘即报。现实生活中,恶人丰衣足食,富贵尊荣;好人穷困潦倒,忧郁而死,皆由现世之报,酬过去业因。待彼报尽,现世之因,必遇缘酬来世之报。如说:行恶见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行善见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此是因果定律,不爽分毫,故恶人虽福,善人虽苦,当思其来世之报,还须自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根据三世因果,造业酬报的理论,如果把过去的业因看作是不可改变,使人们在过去的业因面前,无能为力,任其摆布,便堕入宿命论与命定论的泥坑,不能自拔。那也不是佛陀的本怀。须知佛教三世因果的理论,是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教人向前看的。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本着自利利他的精神去创造自己的现生和未来。过去虽然造了恶业,现在只要下定决心,痛改前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过去的恶业又有改善的可能性,重恶业可以化轻,轻恶业可以化无。《盐喻经》说:犯了重大恶业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下定决心,“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重恶业可以轻受,或不定受,如大量的盐,投入长江大河中,水是不会咸的。大乘教法认为业性本来空寂,以般若的慧学,照见一切法皆空,则能转移和忏除重罪。
  三 业与轮回
  佛教的业与轮回的教义是渊源于古印度婆罗门的学说。他们当时已经把业分为善业与恶业不同的性质,报也有善恶不同的趣向,善业趣向天上、人间;恶业趣向地狱、畜生、饿鬼,总称五趣。众生无始以来,随着业力的善恶,常在五趣流转,不得出离。据《大智度论》(卷十)的考证:“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弗妬路部僧说有六道。”可知佛在世时,对婆罗门主张的五道轮回说,并没有予以明确的肯定,只是依众生根机,随顺世俗而说轮回。明确接受五道轮回说是公元前二世纪的说一切有部,犊子部又增加“阿修罗道”,此即后世流行六道说的起源。六道是六个范围,轮回是流转义。众生造业,过去之业未了,现世之业又起,业之复杂繁多,难以计算。依业受报,约有三类;
  1,重业。即重大恶业或善业,业力强大,一直占统治地位。此类之人,临命终时,或见地狱,或见天堂。
  2,偏重业。此类之业,虽比重业较轻,但它能成为一种惯性和功能。是人命终随此功能,或堕恶趣,或生善道。
  3,轻业。生前无重大善恶,恍恍惚惚,莫知去向。最后,忽而忆念善行,引发善业,感人天报;或忽尔忆念生前恶行,引发恶业,即堕恶趣。
  由于善恶业力的牵引,众生即轮回于五道之中。五道(加阿修罗道成六道)即:1、地狱道:梵语捺洛迦,即苦处之意。各类有情凡陷于极大苦难深渊,倍受难忍苦处者,均称地狱。一般世俗的观念认为,地狱在地下;古代印度宗教也有八热、八寒地狱的传说。实际上不论什么地方,也不论那类有情,遭受极端痛苦的,均可称之为地狱。2、畜生道:指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畜生的主要苦楚,是互相残杀,互相吞啖,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无时无刻不在互相残害。还有人类对牛马等鞭挞、奴役、屠杀。畜生界的苦,仅次于地狱。3、饿鬼道:以饥渴为苦迫。鬼是归的意思,有无财、少财、多财三类。鬼道的生活,见了财产即想占为己有,心中欲火焚烧,口中射出火焰,顷刻化为灰烬,由于贪欲之业引发,即复原形,如是往复受苦,无有终止。以上三类称为三恶道,由杀、盗、淫重大恶业,感此恶报。4、人道:苦乐参杂,是一切有情升沉的枢纽。行善修定的人,得生天趣;作恶造业的人,堕三恶道,都以人道为出发点。社会上流行的封建迷信,说人死了为鬼,行善的为神为仙,作恶的受十殿阎罗的审判、惩处。这是以鬼为总枢纽的“鬼本”论,与佛教的教义并无共同之处。有些人因为自己的父母或至亲死了,以为他们堕入鬼道,为之烧纸钱、锡箔、冥屋等,就可以在阴间成为“暴发户”,变成富鬼。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同业果自受的教义是相违背的。但谬种流传,相沿成风,一切正信的佛教徒,应拍案愤起,口诛笔伐将那些违背佛教教义的槽粕扬弃掉,发扬佛教重视人生改恶迁善的积极精神,建立以人生为中心的佛教。5,天道:指别的星球上的人类。佛教的宇宙论,也沿习了印度古代的学说,认为宇宙是无始终、无边际的。地球上的人类生活,苦乐参杂,苦多乐少。宇宙间其它星球上的人类,有较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佛经上说的天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天。他们的生活都比我们美满、幸福、快乐。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天道说,但又改造了婆罗门的天道说。婆罗门教认为天道是至高无上的,人生的归宿以天道为究竟。佛教则认为天道是以享乐为意,是人类造了善业,感受乐报所开辟的世界。天道的人待其天福享尽,恶业成熟,还要堕三恶道。
  佛教的轮回说,是以“人本”主义为枢纽的升沉学说,一切都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排除了“天命论”与“神造论”。三恶道与天堂的差别,只是由善恶业引起的苦乐果报的不同。堕三恶道的人,苦报受尽,善业成熟,即可以升天堂;反之,天上的人,乐报受尽,恶业成熟,也会堕三恶道。这就是一切有情无始以来,忽上忽下,生死流转的生命之流。推动这个生命之流的滚滚不停的动力便是业,即人们身口意行为所造的善恶业。
  佛教的业与轮回学说,就其本意来说应该是积极的,它启示人们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至于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歪曲、利用六道轮回之说,要人们安于现状,俯首贴耳地接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压迫,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业与轮回学说的积极意义。每一个有志学佛的人,都应该立志断除恶业的根本——爱和无明。进而挣脱业力之网,截止生命之流,砸碎轮回的锁链,修戒定慧,得大解脱。其中最紧要的是重视慧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现在我将《杂阿含经》卷28的四句偈抄在下面,献给读者,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