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星期三

解脱之路——三无漏学

一、戒定慧三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漏即烦恼,以其能对治烦恼,故称无漏。三无漏学的修习次第,犹如阶梯,级级相依,不可逾越,不可缺一。依戒起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如《中阿含·七车经》中满慈子对生地比丘说:“以戒净故得心(定的别名)净,心净故得见(慧的别名)净”。三学中以慧为先导,慧是德行的根本,如行路者的眼目,航海者的指南,黑夜里的明灯。大乘佛教把般若智强调到绝对的高度,其意也在此。菩萨具有大慧、深慧,才能于生死海,教化众生。“八正道”把“正见”列为第一,即是突出慧在修持中的作用。戒定慧三,说有先后,修习时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戒定以慧为先导,定慧以戒为基础,戒慧以定为依止。如此修习三无漏学,方能举一即三,融会贯通。
  二、戒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戒,是梵语尸罗的义译,意为戒除烦恼,促使身心清净。戒是佛教徒行持的信条,在修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成为明灯;于恶道中,成为桥梁;死海水中,成为大船。”
  持戒的含义,是“止恶不更作”。包括未作恶不作,已作恶不更作两重意义。戒的功用,是令受戒者“尽形寿”(一辈子)不做危害自己和别人的事情。作到这一点,光靠克制的工夫是不够的,主要靠慧的力量,即内心清净,心净则不悔,不悔得安乐,这是戒的实质。心地清净的戒,能生长一切功德。如《道教经》说:“若人能持净戒,则能生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而心地清净的净戒,首先要具有正信:信三宝、信四谛、们因果、信三法印。信心具足,即能产生止恶行善的力量。
  佛为什么制定戒律、内容有哪些?综观如来一生教化,最初度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以其厌离心切,出家动机正确,能自觉约束自己;身口意三业,也能自然合乎律仪。后来度了满慈子二十人,三迦叶一千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大目犍连各二百五十人,释种子弟五百人,跋渠摩提五百人,群贼五百人(见《僧祇律》卷23),形成一个数千人的庞大僧团。这些人是从各个不同阶级和阶层聚拢在一起的。不可避免地会把他们原来的思想、习惯、生活作风带进僧团里来。面对这一情况,为了保持僧团的纯洁性,必须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戒律)。
  戒的内容共分七众八类,试作如下表解:
  佛陀根据印度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僧团里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制定戒条,因此,像比丘、比丘尼戒中的一部分条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不同,有些内容已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了。这种情况佛陀在世时即已出现,所以佛临终时遗诫阿难说:“小小戒可舍”。意思是说有些非根本的戒条,可以不必受持。在一切戒条中,十善戒是德行的根本,如《海龙王经》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十善法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众圣的妙行,简易明确。只要不折不扣地受持,就是一个标准的佛教徒,成佛作祖,指日可待。
  三、定是断惑证真的依止
  禅那,简称为禅,义译为定。华梵并举,译为禅定。又译静虑,静即止,亦称定,虑即观,亦称慧,是止观兼备,定慧双修义。修定的先决条件,须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一切恶业,所以定要建立在戒的基础之上。戒好比一堵城墙,把行者从恶业中隔离开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之放下万缘,专心修定。从自净其意的角度来说,定是戒的升华、戒的继续,如果说戒的自净其意,还带有一定的克制性,而定的自净其意则是达到自觉的阶段了。
  禅定原是印度奥义书时代婆罗门苦行派僧侣内心体验的一种修习方法。释迦牟尼出家后,就从阿逻罗、郁陀罗那里学过四禅、四空定,所以说禅定并不是佛陀的创造,而是佛陀继承了古代印度文化中的一种修养方法,并把它加以改造和深化。因此,佛教流传的禅定有一部是与外道所共的,如四禅四空定。禅有邪正之别,又有众多魔境的区分。习定者对此不可不察。否则,非但于行无益,反会堕入邪途。为了辨别定的性质和种类,故将其列表如上。
  列表告诉我们,禅是五乘共修的法门。它在三学修习的次第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我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才能奏效。欲界众生散乱心重,终日在五欲境上驰骋不停。修禅之前,先要呵斥五欲。智顗大师在《小止观》里,把欲列为第二,正是此意。欲的概念是习以成性、随境染著的贪爱等烦恼。如《法句经》说:“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若我不思汝,而汝则不生。”因此佛法离欲的着眼处,是着重于内心烦恼的调伏。使内心不系念于外境,不追逐于尘欲,不执著于人我,不计较于得失,达到内心高度的净化。
  在初步调心离欲的基础上,方可进一步修禅。修禅的方法,不外调摄身、息、心三事。①调身,有正脚:有半跏趺坐和全跏趺坐;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掌之上;正身:身体平稳正直,舒适安和,没有紧张的感觉;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倚,不低不昂;正口眼:闭口闭目,舌舐上颚,不得用力。②调息,呼吸轻微,似有似无,绵绵不断,若存若亡。不可有声(风),不可滞塞不通(喘),不可有粗气相(气)。这三种相,任存其一,即息不调。调息时要宽放身体,随顺呼吸;观想全身毛孔与鼻口同时呼吸,畅通无阻,一息绵绵,如是则众病不生,其心易定。③调心,调伏乱想,令不生起,或系念鼻端,或系念脐中,使心住缘中,不散乱、不昏沉、不掉举,心意集中,自然得定。初习定时,系心一境,顿时妄想纷飞,不易安住,念如绳索,系心一境,久之妄想渐息;再进,偶尔泛起妄念,久久能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发起身心轻安,便得定境。
  然依佛法,行住坐卧都可修禅。把修禅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所谓“二六时间常在禅中,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可见修禅,不限于打坐一途。如何把日常生活纳入禅的轨道,谈儿点看法。(1)放下:首先要使精神和肉体放松。表现在遇事处之泰然,不追逐、不狂欢、不暴燥、不懊丧。其次安定心境,思想集中,用默念佛号的方法,系心一境,令不散乱。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梦东禅师语录》卷上)在工作之余,饭前茶后,行路、乘车、洗澡、理发、入睡前、起床后,都可依此法修禅。(2)看破:观一切法,因缘生灭,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具有这种般若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以幻为真,庸人自扰。贪爱等烦恼,亦自烟消云散。终日生心,终日无住。以这一思想来观察一切事物、处理一切问题,即是无上深妙禅。(3)即心是佛:《华严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慧能大师在《坛经》里发挥此义说“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因此,我人于日常生活中,事事处处应按照佛陀的言行要求自己,以开显本具的佛性。久之自与本具的佛性相应,与诸佛的果位相应。
  做到上述几点,使日常生活与修定统一,与般若智统一,与诸佛的果位统一,与菩萨的悲愿统一,即是出世间上上禅。
  根据佛经,修定次第,由浅入深,不可躐等。世间禅先是四禅,再四空定,总称八定。这是与世间共修的。外道也能得此八定。但修习纯熟也可超次或逆次而修,依习者不同的根机而定。
  若论出世间禅定,各经所说,广略开合不同。《仁王般若经》说五十一位;《璎珞经》加等觉说五十二位;《楞严经》加三渐次、乾慧地及暖、顶、忍、世第一等位,共说六十位。智顗大师依定慧修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立六即佛说:(1)、理即佛: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与诸如来无二差别。(2)、名字即佛:依经依教,大开圆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性。(3)、观行即佛:依教起观,理慧相应,证“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品位。(4)、相似即佛:于止观中,达到十信位。(5)、分证即佛:于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分证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6)究竟即佛:破一品生相无明,证究竟妙觉位。
  四、慧是一切功德的先导
  慧,又称智慧。在大小乘经论中,安立种种异名,主要有毗钵舍那(观)、般若(慧)、阇那(智)三者。观和慧是指因位的修学。观是慧的初步,初修时从观行开始,如不净观、因缘观等。观行修习有所成就,始名为慧。所以说观与慧的区别,是指因位修习时悟解深浅的不同。智是指依般若修习到达圆满究竟的果位,如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等。
  慧是佛教独有的特征,是学佛者因位修习的法宝,果位证得的目标。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明慧在佛学中的殊胜地位。(1)从转凡人圣的过程来看,小乘佛教修学的纲要:依净戒而得正定,依正定而发无漏慧,发慧而后得解脱。大乘佛教修学的纲要: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而集一切福德资粮,依禅定而修得般若。可见大小乘的修证中,慧学都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所以龙树在《大智度论》卷十八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2)从凡圣的分野、众圣的称号上来看,觉(慧)即是圣,不觉(迷)即是凡。佛的十号中有“世间解”、“正遍知”,都是以慧为中心而立名的。菩萨,全称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即有觉悟的有情(人)。声闻,即闻佛的言教(声音)而有觉悟的意思。区别凡圣的重要标志,是以有否觉悟和觉悟的深浅为唯一的依据。(3)从佛教的理论上来看,大乘经论以智慧总摄一切法门,总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趋向一切智海。小乘经论同样以明(慧)为一切善法的根本。
  大小乘经论,对慧的分类甚多,现将其主要的列表于下:
  慧的修学次第,每个学佛者都要经过闻、思、修三个阶段,才能实证三摩地。慧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而来的。这就是说慧是靠灌输和刻苦学习得来的。佛在世时,修习慧学,是听闻佛的说法、或由佛弟子展转传授。因此,修习慧学的先决条件,是依善知识的开导,起正见、生深信,在任何顺逆环境下,不能丝毫动摇其信念。闻慧的修习方法,经论里介绍很多。主要有谛听、披读、背诵、疑问、开演、书写等。现代学习闻慧,可以从有正知正见、真才实学、言行一致的老师那里学习,也可以研习经论自学,但一定要信根成就,具足正解。
  作为慧学基础的闻慧,初学者要弄通种种名言法相,各种教理行门。要有“法门无量誓愿学”的雄心壮志。从无厌足、无止境的勤学好问中,领悟佛法的精要。闻法时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学了之后,还要认真地研习。小乘教能如实谛观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是名多闻。大乘教则以法性空寂,或真如实性为多闻。如此不断地多闻熏习,久之,即会萌发悟慧,不离名言义相,豁然开朗,洞彻佛法微言大义。
  思慧:闻慧是慧学修习的第一步,对所闻之慧是否正确,是否究竟,还需要思维抉择,上升到理论的阶段。思慧的特点,是从善知识处听来的,或从书里看来的佛法,要如理思维,抉择它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佛为众生说法,常常是随机施教。因此,于一味平等、圆满究竟的佛法中,开设无量无边方便法门,于是就有了义教的与不了义教的区别,思慧就是以了义教抉择不了义教。如无我说是佛法的重要原则,是了义教。但佛为了引度婆罗门根性,有时也方便说有我。衡量二者孰为真理,就要以无我说去抉择有我说,不能颠倒过来,用有我说去修正无我说。又如佛说法时,为了鼓励众生起信修学,常常发出赞叹“此经是经中之王”等一类的语句,如果我们简单地抓住这类赞叹的片言只语,就把它当作圆满究竟的教证,那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据义理的论证,进行衡量。
  修慧:通过思维抉择之后,进一步形成人生观。从散乱心,分别观察,达到定心相应。在世俗相上,观因果、观缘起,乃至观佛相好庄严;在胜义谛上,观一切法自性空,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能在定中,观察抉择诸法实相,即成修慧。也就是四依中的依智不依识。识与智的区别:识是以我、我所为本的妄想分别;智是无自性、无分别的慧观,能降伏自心烦恼,破我执、遣邪见、引发无漏慧的现证慧,即能断烦恼、了生死、成就解脱功德。
  在修习慧学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第一要将慧学的修习与其它功德的修习统一起来。即以其它功德庄严慧学,以慧学来指导其它功德的完成。第二将慧学的修习与学习世间知识统一起来。由于慧学所缘的境是一切法,因此,修习慧学要通达一切法。佛曾说过:“若于一法不遍知、不作证,即不得解脱。”且菩萨发心,以普度众生为首要任务,这就需要精通世出世间一切知识。所以菩萨应一面修学闻、思、修慧,一面努力学习世间一切知识。大乘经论反复强调,菩萨当于五明处学。五明除了内明是佛学外,其它如医方、工巧是指自然科学。因明(逻辑)、声明(语言学)是指的社会科学。只有通达了世间的一切知识,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体证一切法空、无自性。另外,菩萨的道种智,就是博学多闻,容摄一切知识,使世间学问,无碍于出世的佛学。根据不同的对象,用其所熟悉的事物和语言为善巧方便,才能做到契理契机,说法无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