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道德观的特点
佛教道德观最重要的特点是以般若为先导,以利他为基础。佛教徒为了自利利他,应当极其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开发。佛把无知说成是无明,是一切烦恼(罪恶)的根本。唯有通达一切知识的人,才能攀登佛的果位。《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禅宗荷泽派的圭峰大师认为“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一切正确的知识为么什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
1.知识是自利的先导。《涅槃经》说:“有信无智长愚痴”。指出无知的信仰,是愚昧的行为。佛教主张:信仰要透过知识的考察,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解得分明,才能信得真切,没有透过知识思辨的信仰,看起来很虔诚,实际上这种信仰是很容易动摇的。如有人求菩萨保佑赐福,碰巧得到满足,就信仰笃诚。反之,就感到菩萨不灵,信仰也动摇了。对这种无智的信仰,佛在临终前斥之为愚人的行为。佛教徒只有通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法性空寂的基本理论,了解因果法则,深信善法的价值,才能逐步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2.知识是利他的方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盛,人类的幸福,都是建立在高度文明的基础上的。大乘佛教注重民生日用的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方面的知识,并把通晓这些知识当作成佛的重要条件,主张建立人间净土,提出“庄严国土”的口号,教导每个要求成佛的人应将自己的国土建设成人间的天堂。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就发了四十八大愿,庄严他的国土。从依正庄严统一的角度上说,不成就国土庄严,是不能成佛的。菩萨必须学会各种知识,才能摄化各种根性的众生。《华严经》用大量篇幅描述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其它经典对文殊、弥勒、舍利弗、目犍连、阿难、迦旃延等诸大弟子的高度推崇,都说明佛教对知识的高度重视。
3.知识是道德的源泉。佛教认为一切不道德的恶行,都是无明烦恼所造成的,而烦恼是以萨迦耶(身)见为根本的。佛教的道德以破除私我、扫荡执见为前提,在考虑问题时,不以私我为中心,从利他出发,对众生兴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二、道德的标准
道德的标准与善恶的标准应是一致的。区别善恶的标准:从效果上看,人们起心动念,说话做事,能引起好的效果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凡做事对他人有利的就是善,不利的就是恶。具体区分善恶的界限,大致有四种情况:①对自对他都有利的是善。②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③对自对他都不利的是恶。④对己有利而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
道德应以“慈悲为本”。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这些应该是一般道德的共同原则。道德规范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依佛教缘起论说,自他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害人等于害己。反过来说,能令别人离苦得乐,也等于自己离苦得乐。地藏菩萨说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正是此理。再依三世因果论来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菩萨看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和乐相向”。这种利乐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的愿行,是佛教根本的道德。
三、道德的基础
佛教的道德观建筑在自尊、如法、利生的基层上,受到崇高的理想和忘我精神的启导,所以能够自觉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德行。①自尊:确信自己能成圣成贤,成佛作祖。小乘主张人人有解脱分,大乘主张人人有佛性。“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人总得有点精神,唯有能唤起自尊心的人,才能努力向上,扩展德行。不甘居落后,不自暴自弃,是促成道德成长的主要力量。②如法:要随顺真理而行,不能与法相违。什么是法?善行是法,恶行是非法。也就是说,凡契合缘起事理的思想言行,便是如法的德行,我们即应顺此前进。③利生:道德的行为,应以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准则。世间多数人认为合理并受到贤哲称赞的事情,我们就应当积极去做。佛教徒只有尊重社会的公共利益,接受社会的善意批评,才能成为一个合乎人情和佛法的善人。但在道德实践中,这三者不仅不可缺少,也不可偏重。如过分强调自尊,就会变成“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人;过分强调如法,就会成为专重理智,对世间利生事业漠不关心的人,这都不是完满的德行。学菩萨的人应三者并重,以期成就究竟圆满的道德。
四、道德的实践
佛教道德在实践上,最基本的内容应是五戒和十善法。五戒即第一不杀生:不杀的核心是仁慈。仁慈的要点是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行为,提倡爱惜物命、仁心处世的德行。第二不偷盗: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与而取,无功而取,皆属偷盗行为。不偷盗的根本是义利,义利的要点是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坚守岗位,忠于职责;勤俭节约,爱护公共财物,热心公益;不取非法的财利,不作损人的营业;恤孤怜贫,拯救因天灾人祸遇难的同胞。第三不邪淫:保持夫妻忠贞的关系,待之以礼,所谓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若在事业上能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则能建立不邪淫的牢固基础。第四不欺诳:欺是以术愚人,诳是以言诈人。不欺的要点在于诚信正直,主要内容有,不两处挑唆是非,不讥讪嘲笑,不作艳词缔文及浮夸无实之词。语言要朴实真诚,态度要诚恳热情,言必践履,诺则不渝。第五禁绝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穿着奇装异服等。进而能居顺境不贪,处逆境不嗔。
十善业,分身口意三类。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与五戒同。语业有四:不妄语与五戒同。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说粗恶的使人难堪的语言。不对人冷嘲热讽,恶意攻击,尖刻批评。不绮语:不看诲淫诲盗之书,不作情歌艳曲之文。意业有三:离贪:对他人的财物、妻室、权位,不起欲得的思想活动。离嗔:对他人不起忿恨心。离邪见:深信因果和业不消失的理论,观察问题能具有缘起性空的正见。
五戒的特点着重于身业。因为一切善恶业的造作,无不是由身起业。十善的特点,着重于口业和意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语言的传达,产生善恶的作用。“动身心引路,发语意当先”,当然最基本的还是在于思想好,即具足正见。身语的行为,都是由意业决定的,学佛的主要目的,是以正见转变邪见,以智慧转变无明,以十善业转变十恶业,从而达到意业清净,语业清净,身业清净。
五、道德的归趣
以慈悲为根本的佛教道德观,其归趣在利他。《法华经》里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事迹,应该成为我们佛教徒效法的榜样。“世世常行菩萨道”,“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于此初发心”,是菩萨利他的信愿。本生经里说到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为度众生,不惜财物,不惜身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对那些专求自利的行者应是当头棒喝。抗战期间,太虚法师从南洋访问归来说:南传佛教国家教理是小乘,行为是大乘;中国佛教教理是大乘,行为却是小乘。一语道出了当时中国佛教界的要害。我们今天的中国佛教徒应以大乘教理为指导,实行菩萨道,矫正过去遗留下来的畸形,使言行趋于一致,才是佛教契合时机、宏扬不衰的根本途径。
菩萨利他之行,应以四摄法为根本。所谓四摄就是以四事摄化众生。①布施,有三种,财施是物质方面的,指经济的施与,劳动的服务,直至生命的牺牲。以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法施、无畏施,主要指精神方面。法施:以佛法教导众生,启迪思想,开发智力,使之离恶向善。无畏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们身心的忧恼与痛苦,应以缘起性空的道理,从思想上加以开导;以财施的方便,从物质上进行帮助,使之解除痛苦。②爱语,菩萨在帮助他人时,不是高人一等,盛气凌人,而是和颜悦色,说话客气;不是虚情假意,敷衍了事,而是从慈悲心中流出的诚恳负责的精神。③利行,即热心服务社会,遵法守纪,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④同事,能与大众同甘共苦,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以慈悲为本质、利他为归趋的佛教道德观,是菩萨行果的中心,而菩萨的慈悲又是建立在我法二空、智慧与慈悲一体的基础之上。佛教认为,这一悲智融贯的实证,是真理的体现,是无我的、平等的佛教道德的圆满成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