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星期三

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为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四十里,群峰罗列,其中九峰高出云表,旧名九子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太白),以九峰如莲华削成,改称为九华山(见《太平寰宇记》)。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关于此山的开山建寺,清喻成龙(正庵)的《重修九华山化城寺碑记》说:“寺始于晋隆安之五年(401),初名九华。”又说:“天竺杯渡禅师所筑。”其说无文献足征。化城寺实建置于唐至德初(756),先是开元末(741),有僧檀号,来九华结茅度众,为土豪及长吏所逐。其时有释地藏,俗姓金,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航海游方来到九华,幽栖谷中,到至德初,有乡老诸葛节等上山,看见他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少米为食,钦佩他的苦行,于是买檀号旧地,同构禅宇,不到两年就成为一大伽蓝。德宗建中初(780),刺史张岩奏请题名为化城寺。贞元十年(794,《宋高僧传》本传作十九年:803)夏示寂,年99岁(见唐进士青阳费冠卿《九华山创建化城寺记》,记作于宪宗元和八年:813)。后世相传金地藏是地藏菩萨示现,于是九华以地藏菩萨道场著称。
  九华山的名胜,有二小山、五十九峰、十六岭、十四岩、二十二石、十二洞、八台、二水、十八泉、十溪、九涧、七潭、六池、二源、二滩、一井、一塘、二湾、一城、二门、一田等。其最著名的有(1)天台峰,全山的最高峰,紫翠千仞,挺峙天际,为九华主峰。(2)碧桃岩,相传唐昭宗乾宁年间(894—一897),有道士赵知微,在九华炼丹,于岩下种桃千株,花皆碧色,因此得名。岩下瀑布,大而长,从危岩飞落,号称“悬水”,为九华第一奇观。又有碧玉、金砂两泉,映带萦绕。(3)舒姑泉,在翠盖峰旁,汇为上雪、小雪、璎珞三潭,一月印水,三潭具明。(4)九子岩,在广胜山东北,岩顶如九子回环向背团聚而嬉,因此得名,岩下有七布泉,夏秋瀑旺,分而为七,散落岩谷,噌吆如钟鼓不绝;其右有垂云涧,则如环珮琳琅。(5)莲花峰,在翠盖峰东,乱峰层矗如莲花,上中下皆有庵,而上莲花尤胜,石瓣嵌空,如菡萏初舒,色青紫欲浮,九华以莲花得名,唯此峰毕肖。(6)五溪桥,九华山以五溪为足。从五溪东望,烟云缥缈间,奇峰可数。(7)平田冈,九华众峰皆陡峭,只有此冈平坦,因此得名。(8)东岩,在正峰西北,因在化城寺东,一般称为东岩,约较化城高三里,其上有岩,深复如屋,金地藏、周经(一作金,明正德间异僧)、王守仁(阳明)先后曾栖息其中,所以又称宴坐岩。(9)天柱峰,在净居寺右,层冈突兀,如巨鳌首戴一角,直入云霄,因此得名。其旁有小石峰五座,如五人徘徊而立,称五老峰。(10)化城,从山麓直上十余里,有一片广阔的平地,四山环绕如城,其中有溪有田,僧俗烟火百余家,宛然村落。
  九华的寺院,前山计有九十五所,后山二十九所(此据1960年调查,现存七十余所),其中著名的,有百岁宫、东岩寺、祇园寺、甘露寺四大丛林,此外都是支属,而以化城寺为中心。寺在化城峰上,即唐至德诸葛节等为金地藏所建,其后兴废不一。地藏示寂后,徒众用缸殡殓,建塔于寺西的神光岭,塔凡三级,其前有石阶八十四级,峻峭如梯,塔顶建院,称为肉身宝殿,金碧辉煌,备极壮丽。百岁宫,原名摘星庵,后称护国万年禅寺,明万历中,有僧海玉,字无瑕(1513——1623),宛平人,从五台来九华住在东岩摩空岭上的摘星亭,戒律精严,刻苦清修,示寂时,年百一十岁,里人因称庵为百岁宫,后来徒众把他的遗体装金供养寺中。东岩寺,在化城寺东,明万历中,僧普通将东岩旧有的环奇亭改建佛殿,并有堂、楼、轩等建筑,后经丧乱,无复遗迹。消同治中(1862—1874)僧定慧募捐重建,随冈峦的婉蜒、坡度的曲折,建大雄宝殿、万佛楼、地藏殿及禅房、静室等,1933年冬,全寺被焚,于是迁到化城寺的间壁重建,规模较以前更完备。祇园寺,又叫祇树庵,在东岩的山足,原来属于化城寺的东寮,清嘉庆中(1796—1820)栋宇颓坏,当时有僧隆山,隐居伏虎洞,僧俗公请他住持,于是修缮殿宇,严饰佛像,焕然一新,进而弘扬法道,香火日盛。咸丰中(1851一一1861)全寺毁于兵燹。其后孙大根,募款重建,恢复旧观,由此开坛传戒并接待十方。1932年,僧宽扬更募建大雄宝殿,庄严弘敞,一切规制,都在全山寺院之上。甘露寺,在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康熙六年(1667)伏虎洞僧洞安(一作洞庵)募建,相传开工之夕,满山松顶,皆洒甘露,故名。乾隆中(1736——1795)僧传灯、优昙,扩建殿宇,弘阐宗风。咸丰中,毁于兵燹。同治三年(1864),僧法源,结茅于旧址,精修禅观,玉田唐归敬,倡修殿宇,得复旧观。后来僧常恒,更添建殿宇。此外以化城为中心,分为七路:1、化城东序(又称东寮),有九莲庵等。2、化城西序(又称西寮)有佛陀里等。3、天台路,有回香阁等。4化城东路,有法华寺等。5、化城南路,有净慧寺等。6、化城西路,有小天台等。7、化城北路,有聚龙寺等。解放后,人民政府为贯彻宗教政策,保护名胜古迹,拨款将化城寺、肉身殿、百岁宫、祇园寺、天台顶等培修整理,并将佛像严饰一新。“文化大革命”中九华山也受到一些破坏,但各寺的佛像基本保存完好。现在全山各寺庵共有百余僧人。
  九华的古来名德,唐有胜瑜,金地藏的上座弟子,佐地藏开山,建堂殿,设佛像,开溪涧为稻田及放生池(见费冠卿《化城寺记》)。后梁有齐已,益阳人,幼年出家于大沩山寺,习律仪,后来参德山宣鉴,得悟。性耽吟咏,与诗人郑谷相友善,有《白莲集》行世。明有性莲,字无垢(1544—1597),太平仙源人,二十二岁时,往金陵摄山栖霞寺出家,习经论,既而结茅于牛头山,更遍访知识,偶于冬日涉河,冰裂作声,堕水寒彻,忽然有省。后来九华道场受迎为丛林主(见《憨山梦游集》卷28)。明实庵,弘治间(1488—1505),住化城西序长生庵,王守仁于弘治十五年(1502)来游,相谈甚契,作了一首《释庵和尚像赞》赠他。周经,正德间(1506—1521)住太平山,有道行,后来九华,宴坐东岩石屋中三年,正德十五年(1520)王守仁也作了一首偈赠他。古涧(1651),四川峨眉人,出家后,遍访名山,从普陀来九华,住莲花洞数十年,一字不立,以棒喝接引禅众,立法规,不募化,亲自率领徒众锄垦种植以供衣食,有余剩之物就分散济众。智旭,字藕益(1599—1654),明末高僧,苏州木渎镇人,二十岁时丧父。读《地藏本愿经》发出世心,既而从憨山德清的弟子雪岭出家,先后听讲《唯识论》,坐禅、弘律,究心天台教观。后入九华,住在化城寺南的华严庵(即回香阁),撰《梵网经合注》七卷。生平于地藏菩萨信仰甚笃,并热爱九华,晚年住灵峰。著述四十余种。清有圣传,字玉忠(1829—1889),安徽桐城人。幼年出家,后入九华,精究诸大乘经四年,旋应众请住持甘露寺,经过一年,出山遍参知识,既而回九华,在头陀岭下唐无相寺下的旧址结茅,苦行六年,渐成巨刹,僧众云集,开坛传戒,度弟子四百余人。后又在大通镇古大士阁的旧址结茅,不到一年而殿宇重新,称为普济寺,亦称大九华山头天门。
  相传金地藏示寂于农历七月三十日夜,因此,九华山的香火,以七月为最盛,特别以三十夜为最高峰,来山礼拜地藏的男女信众,遍及各地,平日也常有香客、游客结队而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