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星期三

法苑谈丛

一、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一)三门殿
  两大金刚 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古来寺院有许多院落,其中房舍称堂或者寮,自宋崇宁二年(1103)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除称堂寮之外,其主体部分也称某某殿。佛寺三门殿内,在门的两旁塑两大金刚像。此即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刚”。世俗根据《封神演义》小说中的戏言,称此像为哼哈二将,佛教经典中是没有这种名称的。
  (二)天王殿
  这是三门殿内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 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吒”,此云持国,能护持国土,领毗舍阇(此云颠狂鬼)、乾闼婆(此云香阴)神将,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所以此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此云胜)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云增长,能令他人善根增长,所以手中持剑,领鸠槃茶(此云雍形鬼)、薛荔神(此云饿鬼),护南阎浮提(此云胜金)洲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诸龙及富单那(此云臭饿鬼),所以手中绕缠一龙,护西瞿耶尼(此云牛货)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护北郁单越(此云胜处)洲人(见《长阿含经》)。世俗称为四大金刚,这也是《封神演义》中的戏言,金刚与天王是不可混淆的。
  弥勒菩萨 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年。其后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须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过八百余万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见《增一阿含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也有把布袋和尚塑像,称作弥勒菩萨的。我国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韦驮天 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话,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护助诸出家人(北洲无出家人)(见《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三)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 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建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自己的头目脑髓,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作的事。这种姿式的造像名为成道相。一种是结跏跌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式。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旃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旃檀木按照佛的形容所作。下垂名“与愿印”,表能满众生愿;上伸名“施无畏印”,表能除众生苦。后来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也叫作旃檀佛像。
  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佛涅槃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初祖。迦叶涅槃以后,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俗称释迦佛为如来佛,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能说明是某佛。比如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三身佛 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这是根据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的身。当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此云遍一切处,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此云光明遍照,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右旁一尊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此云能仁寂默,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的众生的佛身。
  三世佛 又有的大殿中也是三尊佛,却是代表中、来、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阿弥陀译成中国语是无量寿),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三世佛旁边有的各有二位菩萨立像或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六位菩萨是这三位佛的上首弟子(见《华严经》、《药师本愿经》《观无量寿佛经》)。
  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正中是现在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毗卢佛 有的大殿中只供一尊毗卢佛。毗卢佛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像。毗卢佛的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莲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应身释迦佛。这是根据《梵网经》所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这一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
  接引佛 净土宗的寺院中,可以在大殿中供阿弥陀佛或接引佛。接引佛,这是阿弥陀佛立像,作接引众生之像。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
  五方佛 在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右手第一位是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这五佛,根据密宗的理论是综合说明佛的义意。
  十八罗汉 一般寺院的大殿两侧多奉有十八罗汉像。这是因为佛在涅槃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阿罗汉,让他们不要涅槃,常住世间为众生培福德。其名字是:一、宾度罗跋啰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讬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讬迦(见《法住记》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五代以后或加上《法住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作者(摩拿罗多)二人,成为十八罗汉;或错将第一尊宾度罗跋啰惰阇分为二人,加难提密多罗(庆友)而作为十八罗汉的。
  三大士 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观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吼。
  海岛观音 一般是在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四周依《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人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四)观音殿(又名大悲坛)
  观世音菩萨 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来简称观音菩萨,他的形象有多种不同。一是圣观音像,就是一首二臂,结跏跌坐,手中或持莲花或结定印的尊严像,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又有“自在观音像,”就是一足盘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像。像旁或有一净瓶,盛满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征观音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观音像旁有一童男童女像,童女为龙女,因为《法华经·提婆品》中说有龙女成佛的故事,而观音又是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的,因此有“龙女拜观音”的传说。童子即善财童子,因《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为求佛法,参谒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曾谒观世音菩萨而得到教益。
  十一面观音 一瞋面,化恶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而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业须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乐方能无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
  千手千眼观音 俗称为千手佛,那是错误的。千手表护持众生,千眼表观照世间。都是大悲的表现。主要有四十二臂:(1)手下伸掌向上,名施无畏手,除一切众生怖畏;(2)持日手,救眼暗无光者;(3)持月手,救患热病令清凉;(4)宝手,为众官位者;(5)宝箭手,令善友早相遇;(6)净瓶手,为求生梵天者;(7)杨枝手,除种种病难;(8)白拂手,除一切恶障;(9)宝瓶手,为调和眷属;(10)盾牌手,辟一切恶兽;(11)钺斧手,除一切王难;(12)髑髅宝杖手,役使一切鬼神;(13)数珠手,能得一切佛接引;(14)宝剑手,降伏一切鬼神;(15)金刚杵手,摧伏一切怨敌;(16)铁钩手,能令龙王拥护;(17)锡杖手,慈悲覆护一切众生;(18)白莲花手,成就种种功德;(19)青莲花手,为生十方净土;(20)紫莲花手,能见十方诸佛;(21)红莲花手,能令生天;(22)宝镜手,成就大智慧;(23)宝印手,成就大辩才;(24)顶上化佛手(二手),为得诸佛摩顶受记;(25)合掌手(二手),令一切人及鬼神爱敬;(26)宝箧手,能得土中伏藏;(27)五色云手,令速成佛道;(28)宝戟手,能辟除怨贼;(29)宝螺手,号召天神;(30)如意宝珠手,能令富饶;(31)羂索手,令得安稳;(32)宝钵手,令身体安稳;(33)玉环手,令得仆役;(34)宝铎手,令得上妙音声;(35)五股杵手,能降伏天魔外道;(36)化佛手,生生不离佛;(37)化宫殿手,生生在佛宫殿中,不受胎生;(38)宝经手,令博学多闻;(39)金刚轮手,直至成佛终不退转;(40)蒲桃手,令稼谷丰收。以上是经中所说。一般再加麦穗手、羯磨轮手、宝矛手、宝锤手成四十八臂。
  四十八臂观音 就前边的千手观音像,略去千手便是四十八臂观音。一般千手观音是立像,而四十八臂观音是坐像。当然,千臂也好,四十八臂也好,都应当看作是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无穷悲愿的具体化,不必拘泥于事相。
  (五)地藏殿
  地藏菩萨 这也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的菩萨,形像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的。又有在像两旁侍立一比丘一长者像的。这是因为在唐代有一位新罗(现在朝鲜)王子出家名金地藏的来到我国安徽九华出,受到当地闵长者的供养。闵长者的儿子从他出家,法名道明。后人便称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闵长者父子成为地藏的胁侍,而九华山就成为地藏善萨的应化之地。
  (六)伽蓝殿
  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省称,义云众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能将财物布施贫困,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传说他要请佛到舍卫国来说法教化,就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选择地方供佛和弟子们居住。经过再三考虑,选定了舍卫国太子祗多的花园。但是太子没有出卖园林的意图,便对给孤独长者说:“你若能将黄金在我的园地上布满了,我便把花园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当真这样作了。太子很受感动,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黄金作为买回树木的价钱,二人共同请佛来住。这便是印度有名的祇树给孤独园。后来舍卫国王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业作出过很多贡献。所以后代寺院的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祗多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
  (七)祖师殿
  大殿西侧为祖师殿,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但是其他宗派的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殿中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传到于今的百丈禅师。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
  (八)罗汉堂
  在佛经中常常提到五百罗汉随侍佛陀。佛灭度后,又有五百罗汉结集三藏的故事。但是五百罗汉的名称并无详细的记载,后人便由各经中录出名号,有佛在世时的,有佛灭度以后的,也有杜撰的,既无次序,且极杂乱,共湊成五百罗汉之数,见于明高道素录《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也有加上十八罗汉成为五百十八尊的。这都是宋代以后形成的风气。
  (九)诸菩萨像
  准提菩萨 又名七俱祇佛母,又称准提观音,为六观音之一。其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八臂、三十二臂、八十四臂等不同。通常是十八臂。《七俱祇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说:“应画准提佛母像,身黄白色。结跏跌坐,坐莲花上。身佩圆光。着轻■,如十波罗蜜菩萨衣,上下皆作白色”。又云:“其像面有三目,有十八臂,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作施无畏,第三手执剑,第四手持宝鬘,第五手掌俱缘果,第六手持钺斧,第七手持钩,第八手执金刚杵,第九手执念珠;左第二手执如意宝幢,第三手持开敷红莲华,第四手军持,第五手羂索,第六手持轮,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贤瓶,第九手掌般若梵夹。莲花下画水池。池中有难陀龙王,坞波难陀龙王托莲华座。上画二净居天。”
  八大菩萨 各经有六种不同的传说。(一)《般舟三昧经》所说:“■陀和菩萨(贤护)、罗怜那羯菩萨(宝生)、搭日兜菩萨(星藏)、那罗达菩萨(仁授)、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大善商王)、因抵达菩萨和轮网菩萨(水天)。《八吉祥神咒经》中说此八人求道已来无央数劫,于今未取佛,愿使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若有急疾,呼此八人名字即得解脱。欲寿终时,此八人便飞往迎之。(二)《药师经》所说: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萨菩。经中说:有人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坚定的,临命终时八大萨菩指示西方道路。(三)《七佛菩萨经》所说: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贤护)、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菩萨。此八菩萨各说大陀罗尼,脱众生现在诸苦及三途苦。(四)《舍利弗陀罗尼经》所说:光明菩萨、慧光明菩萨、日光明菩萨、教化菩萨、令一切意满菩萨、大自在菩萨、宿王菩萨、行意菩萨。此八菩萨住在欲天,护念受持取人一切诸法陀罗尼者。(五)《般若理趣经》所说: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线发心转法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此八大菩萨摄菩提心、大悲心、方便三种,包括一切佛教真言门及一切显教大乘。(六)《八大菩萨曼荼罗经》所说: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妙吉祥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通常所造八大菩萨像多依此经。
  二十四诸天 出于《金光明经》。自从隋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金光明三昧忏法》,为天台宗四种三昧法之一。后代依之又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院中祭天的仪轨,因而依据《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定了二十位天神;到了明代,又增入道家四神成了二十四位天神,设位奉供。诸天像一般都供在大雄殿东西两壁间,其次第如下:1.功德天,2.辩才天,3.大梵天王,4.帝释天,5.东方持国天王,6.南方增长天王,7.西方广目天王,8.北方多闻天王,9.日天,10.月天,11.金刚密迹力士,12.摩醯首罗天,13.散脂大将,14.韦驮天,15.坚牢地神,16.菩提树神,17.鬼子母,18.摩利支天,19.娑羯罗龙王,20.阎魔罗王,21.紧那罗王,22.紫微大帝,23.东岳大帝,24.雷神。《国清百录》卷一云:“佛座之左,置功德天座;右置四天王座。”宋遵式依《金光明最胜王经》撰《金光明忏法辅助仪》,知礼撰《金光明最胜忏仪》。元文宗时释慧光每岁元旦修此忏仪。今南方寺院尚有举行“供天”仪式的。
  十八伽蓝神 根据《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说:“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笑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美、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八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
  摩诃迦罗 此云大黑天。唐义净《南海寄归传》卷一《受斋轨则》中说:“又复西方诸大寺处咸于食厨柱侧或在大库门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为神王状。坐把金钱,却踞小床,一脚垂地,每将油拭,为黑色形,号曰莫诃寄罗,即大黑神。古代相承云:是大天王部属,性爱三宝,护持五众不令损耗,求者称情。但至食时,厨家每荐香火,所有饮食随列其前”。又云:”淮北虽复先无,江南多有置处,求有效验,神道非虚”。其像身黑色,极忿怒形,火发出竖,三面六臂。正面具三目,左右二面各二目,右前手持宝剑横膝上,以左前手执剑端,右下手握长跪合掌人头发,左下手持白羊角。左右上手共张一象皮于肩背后,贯穿髑髅以为璎珞,以蛇为臂钏;坐圆坐。我国藏语系佛教寺院中均奉此像。
  (十)几种造像的方法
  造像方法由于所用的材料不同,约可分为九种:
  第一金鍱像,这是用薄铜板槌打成的。中国自西晋时便已有此种造法。晋沙门竺道一于太和年中(366-370)在嘉祥寺造金鍱千佛像。《出三藏记集》所载《法苑杂录原始集录》中有“定林(法)献正于龟兹造金槌鍱像记”。
  第二铸像,这是用铜或铁铸成的。六朝时期有极精美小型鎏金的铜铸像,在背光后或像座上刻有铭文,甚可宝贵。
  第三雕像,是用石或木或玉雕成的。魏齐以至隋唐都有不少的石雕造像流传下来,其形式有独尊的或多尊共一石的,有带龛形的,佛座上刻有铭文。大型的石雕龛像叫作“造像碑”,可一面以至四面都雕刻佛菩萨像。有的在下方刻有供养人像或者题名。
  第四夹紵像,又叫作脱沙像。是先用泥捏塑成形,加上木架,蒙上紵麻布,然后施漆。等漆乾燥凝固后,再除去内中的泥土。晋法显《佛国记》中说:于阗有夹紵佛像。
  第五塑像,是用泥塑成的。现在甘肃敦煌石窟和炳灵寺石窟保存着不少六朝至唐宋的精美塑像。宋元明的塑像,各有风格不同。
  第六瓷像,是用瓷造的。有素瓷和彩瓷的不同。唐代三彩瓷像最为名贵。
  第七绣像,是用丝在锦缎上绣成的。
  第八织成像,也叫作缂丝像,是用丝和金线织成的。
  第九泥像或陶像,这是用模型压泥而成的小型佛像。泥像在唐代有一种特殊类型,叫作“善业泥像。”它是僧人逝世火葬后,用骨灰和泥压制出来的佛像,在像背后有铭文题“大唐善业”等字样。西藏喇嘛习惯用铜模压泥造成各种佛像以为功德,藏语名为“刹刹”。清代帝后每逢寿日造万佛像施献各寺,大都是这种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