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在河南省辉县城西北32公里的太行山下,群峰环峙,双泉(金沙泉、银沙泉)吐翠,丛竹成林,果木遍布,是一座清凉幽美的古寺。
寺院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和部分廊房。大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明代建筑。
寺周围现存文物计有宋碑一通、元塔三座、明塔二座。
《大宋卫州共城县白鹿山白茅寺五百罗汉碑》立于山门之左,是东京右街讲经论文章大德庆玲撰文,如京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骑都慰、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曹珝篆额。曹珝是曹彬的次子,曹彬字国华(931-999),真定灵寿人,《宋史》卷258有传。
碑文中概述了白茅寺创建的历史。碑云:“……有山主师彻上人者,……洎显德四载(957)因居兹山,选胜寻幽,获古寺之基址。解囊挂锡,罢此日之游踪,兴当山曾经停废之处。僧徒偕诣阙庭,乞赐名额。至显德五禩敕下,令依先额仍旧住持。于是,佛日再丽于中天,奈苑重铺于金地,檀那不劝而自化,郢匠不召以四臻。季未期而月殿凌空,岁将稔而云堂窣汉。续太平兴国七年(982),乃得优婆塞马起,……〔师〕遂与马起同为道首,共集资材,……须仗良工而铸造。其中尊则圆通教主,左右则文殊、普贤,列座则五百尊者。……”(碑建于大宋大中祥符元年岁次戊申九月戊午朔十九日丙子)。
寺后山坡上有五层方塔一座,建于大朝丙午年(1246)四月初十日。《冠山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铭并引》,由遗山真隐撰文,乡贡进士张文纲篆额,东林野人书丹。遗山真隐即著名诗人元好问(1190-1257)。《塔铭》中记述了澄徽(1192一1245)禅师行状,也记述了澄徽与张公履(即张公理,1176-1243)、聂庭玉(即聂珪)、元好问等人的友谊,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详见附录,按此《塔铭》未见前人著录)。
寺后还有七层方塔一座,有《茕绝老人天奇塔铭》碑,是大明弘治戊午年(1498)二月十一日建。塔背面刻有“高峰下第八代远孙二百余众,西番三加班丹广慧净觉国师”等题名。茕绝老人天奇和尚,是禅宗临济宗高峰原妙(1238一1294)下等七代法孙。明人幻轮编的《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三将茕绝(法号)、天奇(法名)拆为二人,分隶于孝宗、武宗时代,实为大误。据二传可知,天奇和尚是南昌人,父姓江,母徐氏。年二十礼荆门无说能和尚剃落。及见宝峰禅师,机缘契合,付以袈裟拂子,住金陵名刹。有《语录》行世。天奇何时居白云寺,僧传失载。
为天奇造塔僧人中除其弟子外,还有“西番三加班丹广慧净觉国师”。明朝历代帝王皆尊礼喇嘛,常赐以“国师”之号。西番即今西藏,“三加班丹”应是法名或西番尊称,“广慧净觉”乃是明帝之赐号。汉、藏僧人共造茕绝老人塔,反映了汉、藏民族的团结。
白云寺还有石雕喇嘛塔两座,已有人介绍,此处不烦言(见杨焕成:《豫北石塔纪略》,载《文物》月刊1983年第五期。唯杨文将“十六罗汉像”误释为“佛像十六个”,当正之)。
附录:《冠山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铭并引》
冠山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铭并引
遗山真隐撰
乡贡进士张文纲篆额
东林野人书丹
师讳澄徽,出于平定〔今山西阳泉〕何氏。弱不好弄,行植(值)塔庙,如欲作礼然。七岁白其父,求出家,父知其夙植善根,送之冠山大觉寺,师宗圆大德洪公。一日,诣洪公言:“今释子迴迴,率言誓求佛果。如经所说,沙门修行,历三数劫,以至大千世界无一卧牛许地非其舍身命处,乃得成道。信斯言也,世岂有一人可证佛果者?”洪虽心异之,而不知所以答也。
崇庆初(1212,时徽公二十一岁),以恩例得僧服。洪命师历讲席以求义学,不三四年,能为先学者指说。既久,厌于钞书之繁,投卷叹曰;“渠宁老于故纸间也。”即拂衣去。依清拙真禅师于亳泗间。真一见师,知其不凡,赠之诗,有“三尺枯桐传古意,一根藜杖知归程”之句。再参少林隆(即少林住持东林志隆),见拙撰《少林寺与孔门禅》,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二期)、宝应迁,最后入龙潭虚明寿和尚之室(宝应迁,即龙门山宝应寺定迁禅师,龙潭即登封龙潭寺)。虚明风岸孤峻,特慎许可。师扣请未几,即以第一座处之。有为虚明言者:“公于徽首座推激过称,不重加炉锤,则吾恐一军皆惊将复见于今日矣。”虚明笑曰:“君未之知耳。我二十年不了者,渠一见即了,尚待炉锤耶?”
癸未冬(1223)佛成道日,众以师心光焕发,有不可掩焉者,请于虚明,愿为师举立僧佛事,师不得已升座。举岩头(鄂州岩头院全豁,828-887。见《景德传灯录》卷16,《宋高僧传》卷23)法语云:“见过于师,方可传授。见齐于师,减师半德。今日徽首座为是见齐于师,为复见过于师?若谓见过于师,辜负虚明老人,何止辜负虚明,亦乃丧身失命;若谓于齐于师,宁不辜负徽首座,何止辜负徽首座,云门一枝扫地而尽。然则竟究云何?”徐拈拄杖云:“一朝权在手,看取令行时。”虚明失喜,至以得人自贺。
正大甲申(1224),住陈留(今开封东南)之东林。明年,开堂于亳州(今安徽亳县)之普照,名士史内翰季宏而下为具疏,于是师之道价隐然于东南矣。师以世将乱,从虚明于净安,筑室汴水上五、六年。杖策北渡,故吏部尚书张公公履(即张公理,阳邑人,1176-1243。元好问有《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留师住彰德之天宁。
师天性简重,且倦于迎接,不二年,遁居大名(今河北大名县)闭门却扫,人事都绝。雅善琴道,且工于诗律,惟以二事自娱。而学人之来者日益多,编茅为屋,乞米为食,有依止岁久而不忍去者。师幡然曰:“今狂解塞路,诚羞与同列,然玄纲之坠久矣,将不有任其责者乎?”乃听学人入室征诘,开示极为周悉。因师得证者,继有其人。俄以补印《藏经》功,赐号“寂照通悟大禅师”。
以乙已冬(1245)十一月之五日示微疾,却后五日,沐浴更衣,留偈而逝,得年五十有四,僧夏三十有三。度弟子于内得法者十有一人:智赟、子昶、善明、子广、德澄、善惠、惠臻、普琼、净瑞、子源、道忠。所著《升堂语录》、《解道德经》并诗、颂、杂文,传于诸方。师没之七日,远近会葬,倾动州邑。荼毗之际,灵异甚多。起塔于二祖元符禅寺(据《元一统志》卷一,广平路磁州滏阳县境内有元符禅寺,是二祖慧可说法之地,唐开元中建妙常塔,贞元中赐号普觉寺,宋元符中赐今额)与山阳之白茅寺(即今白云寺。白茅寺改称白云寺约在明代),遵遗令也。
往予过大名,曾一诣师。予先世家平定,然未尝语及之也。今年秋九月过平定,游冠山,聂帅庭玉(即聂珪,字廷玉,与元好问、李治等友善,见《新元史》卷145)指似予:“此寺即徽上人落发处也。渠已老,故瞻枌榆,有终焉之志,旦夕往迎之矣。”时殿后一大松,槃礴偃蹇,高出尘表,予附而爱之。庭玉又言:“此松先有虬枝及地而起,画工往往貌之以为图,此夏忽为大风所折,松今非嚮比矣。予私念言,成都石筍折随有当之者,上人其不归乎?及到大名,而师之逝已三日矣。
僧赟及琼辈,以予师乡曲,丐为塔铭。予于正法无陶汰之功,谢不敢当。赟三益请勤,度不可终辞,因就师像前问师能为我说法否?寂听良久,捧手曰:法王法如是。乃退而为之铭。铭曰……[下略]
时大朝丙午年(1246)四月初十日嗣法小师子昶建塔,门人德澄立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