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台宗的起源与传承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大乘宗派,为隋朝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智顗大师所开创。因此宗的教义正依《法华经》,所以也有称它为法华宗的。
关于天台宗的起源与传承,从直接来说,是创始于北齐慧文;从间接来说是发源于龙树。据《佛祖统纪》卷六天台宗《东土九祖纪》说,慧文因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论》(卷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朗然悟入龙树即空即假即中的妙理,因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慧文在教法方面既是依论立观,在师承方面当然就以龙树为师了。所以灌顶在所记《摩诃止观》(智顗说)卷首缘起中说“智者师事南岳慧思”,“慧思师事慧文禅师”。“文师用心,一依释论(指《大智度论》),论是龙树所说。”“智者《观心颂》说:‘归命龙树师’。验知龙树是高祖师也。”故天台宗尊龙树为初祖。
关于慧文创立的一心三观法门,现作简要介绍。
《中论》卷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了知诸法,因缘所生,本无自性,当体即空,如此观察,名为空观,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明了因缘所生诸法,有形相、有名称,虽各各不同,然诸法本无自性,各无实体,达诸法如幻,唯是假名,所以说“是名为假名”,如此观察,名为假观。观了诸法,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如此观察,名为中观。
《大智度论》说:“三智实在一心中得”。所谓三智就是三种智慧,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智是由空、假、中三观所成。故智者《观音玄义》说:“因时名观,果时名智。”荆溪《始终心要》说:“观成证乎三智。”能成的三观有隔历、圆融的不同,因此所成就的三智也有次第不次第的分别。次第三观,就是空观若成,知一切法的名相,无我我所,内法内名(佛教),外法外名(外道),能知能解,这是一切智。然其空智,但能总达诸法无生(又称无生智,是阿罗汉果所证的智慧),不能别知诸法缘起,故不能用诸佛种种道法,以发起众生一切善种,这就须修假观,故假观所成的智,名为道种智,道种智即明了诸佛度众生用种种道法的智慧。修中观若成,则知一切皆中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佛的道法和一切众生因种,故名一切种智(详见《观音玄义》)。初知无生,次知诸法假有,后知中道之理,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这是别教的隔历三智。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缘觉)事,道种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不次第的三观,即一心三观所成的三智。《摩诃止观》说:“佛智照空,如二乘(声闻、缘觉)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一心三观所成三智,知不思议三境,此智由观得,故受智名”。因此,不次第的三智,惟一佛智,因能成的三观,是一心圆观,故所成的三智,也是一心中得,这是圆教的一心三智。
慧文俗姓高。远承龙树心印,是开创天台宗观法的先驱者。当北朝魏齐之际,在江淮间,力弘禅观法门。《续高僧传》卷十七说他“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他的道风严肃,受到僧俗各方面的尊重。又《佛祖统纪》卷六说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反映了他的大乘佛学造诣很深。所以慧思闻名“乃往归依,从受正法”(见《续高僧传》卷二一《慧思传》)。道宣的《续高僧传》没有为慧文立传,只是在《慧思传》中简单地提到他。
慧思(515—577),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县境内)人。十五岁出家,专诵《法华经》。二十岁时,往依慧文,得受观心之法,常坐不卧的修行,一日豁然大悟法华三昧。四十岁时,因北方战乱,乃转移到河南光州大苏山,后又到湖南南岳衡山。当时北方佛教的特点是侧重实践,特别是专修禅观;而南方佛教的特点则注重义理的研习。慧思到了南方,为了随机施教,改变了弘法方法。日里谈佛法理论,夜里专修禅法,提倡定慧双修,教法因之大行。至六十三岁逝世。因其晚年居南岳山,故世称南岳大师。其著作现存的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另有《大乘止观法门》和《立誓愿文》二书,学术界有疑;还有《三智观门》等五部早佚不传。。他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智顗。
智顗(538—597),俗姓陈,字德安,世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因晋时避乱,移居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其父在南朝梁元帝时为官。后因战乱,家庭破产,父母双亡,他遂于十八岁时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岁从慧旷律师受比丘戒,学习戒律。后到湖北衡州大贤山专诵法华三经(即《法华经》、《无量义经》、《观普贤行法经》)。二十三岁时,到河南光州大苏山,拜慧思禅师为师,思每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见《续高僧传》卷二一《智顗传》)。因教修法华三昧,持诵《法华经》。由于精勤恳切,一日诵至该经《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时,悟解便发,深得慧思的赞许。智顗在慧思处学习了六年,夜以继日,勤学苦练,《佛祖统纪》说他“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当他向慧思辞行时,慧思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见《续高僧传》卷二一《智顗传》)。后来慧思移居南岳,智顗就到南朝陈国都城金陵(今南京),住在瓦官寺,经仪同沈君理介绍,接近了陈宣帝。他在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时,“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这说明智顗在陈朝受到特殊的待遇。
智顗在金陵瓦官寺住了八年,至陈宣帝太建七年(575),他三十八岁时,闻天台幽胜,宜于静修,遂到天台山,于北峰佛陇创建伽蓝,陈宣帝命名为“修禅寺”。他在此一住十年,陈宣帝下诏:“割始丰县(即天台县)调(税赋),并充众费(即把一个县的赋税都割给了天台修禅寺,作为众费之用),蠲两户民,用给薪水”(即捐助两户农民给寺里负薪提水)。这说明智顗在陈朝受到国家特殊的供养。
陈后主至德二年(584)智顗年四十六岁,奉后主诏,再至金陵,在太极殿受到“天子躬礼三拜”的礼遇。接着开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后主“临筵听法,百僚莫不尽敬”(见《佛祖统纪》卷六《智者传》)。这时,智顗对佛教的教义和观行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他以《法华经》为宗要,以《大智度论》为指针,并参照诸经论,组成他的学说系统。陈后主祯明元年(587),他在金陵光宅寺开讲《法华经》,时章安灌顶预听,笔录成《法华文句》。祯明三年(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隋文帝进攻陈国,陈亡。智顗具有戒心,遂出走荆湘弘教。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晋王杨广(后称帝为隋炀帝)代为扬州总管时,遣使迎奉智顗,随即应请到扬州,杨广在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会,请智顗为授菩萨戒,自称弟子,杨广并恭维智顗为“智者”,这是后世称智顗为“智者大师”的由来。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智顗五十五岁,游历了庐山和衡山,于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开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章安笔录成书。开皇十五年(595),杨广自金陵还镇扬州,遣使再奉迎智顗到扬州,不久,重返天台。这是智顗第二次进入天台山。
开皇十七年,杨广又遣使到天台山迎请智顗,行至石城(今浙江新昌),因病逝世,年六十岁。次年,灌顶奉智顗遗书,自天台至扬州,谒晋王杨广。杨广遣司马王弘送灌顶回山,并按照智顗生前设计的图样造寺,大业元年(605)杨广即帝位后,命名为“国清寺”。
智顗的著作有“三大部”、“五小部”之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二十卷,《法华文句》二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三大部是创建天台宗思想理论基础的著作。五小部即《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玄义》二卷,《金光明文句》六卷,《观经疏》一卷。此外,还有《四教义》十二卷,《四念处》四卷,《法界次第初门》三卷,《净名义疏》二十八卷,《维摩经玄义疏》六卷,《仁王经疏》五卷,《菩萨戒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净土十疑论》一卷等。以上这些著作,除少数几部是由智顗亲自写作以外,大部分都是智顗口述,由弟子灌顶记录成书的。智顗除了讲经、著述之外,还举办了各种佛教事业,平生“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造旃檀、金、铜、素画像八十万躯,传弟子三十二人”。门弟子三十二人以灌顶为上首。
灌顶(561—632),俗姓吴,字法云,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移居临海章安(今章安镇)。七岁从摄静寺慧拯出家,二十岁受比丘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禅寺拜智顗为师,禀受观法,精心研究,遂为侍者。智顗平生的著述,多由他集录成书,所以他是智顗创建天台宗的得力助手。被天台宗尊为五祖,又称章安大师。他继承智顗之学,建国清寺,开讲天台教观,著有《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及《天台八教大意》、《观心论疏》、《智者别传》、《国清百录》等。
天台宗自灌顶传智威,智威传慧威,慧威传玄朗,相继传承,都是只处吴越一隅,未广弘布。及玄朗的弟子荆溪湛然出,天台教义始光大于中土。
湛然(711—782),俗姓戚,世居常州荆溪(今江苏宜兴南),家本儒士,年二十从学左溪(玄朗),以儒士身分,学习天台教观。至三十八岁始正式出家受戒,先从会稽昙一律师研究律部,后于吴郡开元寺开演天台止观法门。四十四岁,左溪逝世,荆溪慨然以中兴天台自任,乃独运东南,大弘天台法门,为天台三大部作注释,凡数十万言,使天台圆顿之教发扬光大,当时识者谓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天宝大历间,朝廷三诏,并称疾不赴。晚年归居天台佛陇,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至年七十二岁逝世。所著有《法华玄义释籖》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二十卷,《止观大意》一卷,《十不二门》一卷,《金刚錍》一卷,《止观义例》二卷,《始终心要》一卷,《略维摩疏》十卷,《净名广记疏》六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观心补助仪》一卷等。
湛然传道邃、行满,日僧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到天台从二人学天台教义,并从道邃受菩萨戒,次年(805)带着经论疏记二百余部回国,于比睿山开创日本天台宗。道邃之后有广修,晚年遭逢会昌灭法。经唐末五代之乱,此宗教典多遭湮灭,仅在观行方面有物外、元琇、清竦、义寂师弟相承而已。五代时信奉佛教的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今朝鲜)访求天台教典,高丽沙门谛观送来了若干论疏和著述,因而使天台教典由湮灭而复兴。义寂的弟子有高丽人义通,义通传知礼。知礼居四明延庆道场,后人尊称他为四明尊者,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为宋代天台中兴之祖。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携带其师源信关于天台教门的疑义二十七条前来问知礼,知礼作《问目二十七条答释》。知礼的著作有《金光明经文句记》、《观经疏妙宗钞》、《十不二门指要钞》等数十部。当时天台宗内部因争论智顗所撰《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而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先是义寂同门志因的弟子晤恩著《金光明玄义发挥记》,否定广本是智顗的真作,而主“真心观”;知礼起而批驳之,认为广本是智顗的真作,而主“妄心观”。于是展开一系列问题的争论。知礼的弟子梵臻、尚贤、本如称为四明三家,传知礼之说,自号为山家;晤恩的弟子源清、洪敏等被贬为山外。山家山外之争,以《金光明经玄义》广本真伪为起点,以观境的真心妄心为中心,以事具三千诸法与否等义的论题,彼此往返辨论,前后经七年之久·山外派的主张,被山家斥为不是天台正统,其势力不久即渐衰歇。
关于山家山外的争论,我认为在教理方面:山家说色心同具三千,山外说色法不具三千,只有心法独具三千。这是因为出外一派,未达圆融教理,对于般若体认未真之故。因圆融教理,唯证乃知。般若未能现前,便不知色心一如之境。在观法方面:山家因圆融教理,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色心不二,生佛一如,而佛法太高,生法太广,非初心行人所能观。故天台智者大师建立圆顿妙观,历阴拣境,从五阴中取识,从八识中单取第六识为入手方便,令众生就路还家。六识是分别妄心,即用此虚妄心了别即事之理,达妄即真,从思议入不思议,妄尽还源,真妄一如,正契般若。若山外所说,因未达圆融之境,故在教理一面,说色法不具三千;在观法则分真妄、别理事厘然为二,以致口里说三谛圆融,实则倒在一边,因此引起争论。若将般若仔细体认一过,见着三谛三千的根本,立足在整个般若上,决不会有争论之事发生。
天台宗在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蒙润,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又有虎溪怀则,作《天台传佛心印记》。到了明代末叶,有幽溪传灯,他从百松真觉受天台教观,后来在天台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著有《阿弥陀经圆中钞》、《净土生无生论》等,所著《天台宗传佛心印记注》,发挥台宗性具法门的精义,尤为透彻。后有蕅益智旭弘扬天台宗教观,著有《法华经会义》、《玄义节要》、《法华经纶贯》、《教观纲宗》、《教观纲宗释义》、《大乘止观释要》等书。至近代有宁波观宗寺谛闲弘扬天台宗,创办观宗学舍,培育台宗僧才不少,著作有《谛闲大师全集》刊行。
天台宗的历代传承,明代蕅益曾作出了扼要的总结,他说“北齐慧文大师,读龙树《中论》,悟圆顿心宗,可称闻而知之。继北齐者,有南岳思大师,出《大乘止观法门》四卷,真圆顿心要也。次有天台顗大师,出三种止观,《法华》“玄义”“文句”,及《维摩》、《仁王》、《金光明》、《普门品》《十六观》等疏,于是教观大备。历五传至荆溪,其道中兴。又八传至四明(法智),道乃重振,此后裂为三家(广智、神照、南屏),渐式微矣。台宗绝响已久,百松觉公,称谓鸣阳孤凤,仅出《三千有门颂略解》,及《楞严百问》耳。幽溪继之,一时称盛,然唯《生无生论》,足称完璧。”蕅益对天台宗千余年来的传承历史,作出这样的扼要总结,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二、天台宗所依的经论
此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的经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义。此外并以《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以《大智度论》为指南,更引《维摩》、《仁王》等经以增信,引《佛性》、《宝性》等论以助成,是为此一宗教观的所依。
《法华经》前后共有六种译本,现存三种:(一)《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西晋竺法护译。(二)《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姚秦鸠摩罗什译。(三)《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隋阇那崛多共笈多译。天台宗所据是罗什译本。
据《法华新注》幽溪传灯《序》说:“天台以前,六朝之间,诸师竞作法华注疏,其数至七十余人。”罗什与天台相去仅一百五十年,其间就有七十余人疏释《法华》,可见当时弘扬《法华》的盛况。但在天台以前弘传《法华》的人,都不是专以《法华》为宗趣,也没对其作出特别的显扬;专弘《法华》并以之为旨归,乃至发扬光大、蔚然成宗者,则始于天台智者一人而已。
智者说:“传道在行亦在说”。于是有三大部之作。《法华玄义》,说一家之教相;《法华文句》,解释《法华》之经文;《摩诃止观》,示一心之观行。一宗教观,悉备于此。天台宗主张教观并重,即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智者曾说教从观起,观还从教起(见四教义卷一),因此他在专明观法的《摩诃止观》等著作里,贯穿着教义的阐述;而在专论教义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著作里,又有“观心”释,处处体现着教观并重的思想。
(1)《法华经玄义》(二十卷)。天台宗解释一切经论,首先从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和判教相五个方面阐发一经的道理,使听众或读者明了该经的纲要,叫做五重玄义。《法华经玄义》就是智者用五重玄义解释《法华经》题,揭示一经的要旨。这是天台宗释经的一种特别体裁。
(2)《法华经文句》(二十卷)。《法华玄义》是阐明《法华》一经的要旨,《法华文句》则是解释《法华经》二十八品文句的要义的。智者解释《法华经》用的是“四释法”:即(一)因缘释,以四悉檀为因缘解释说经的缘起。(二)约教释,以藏通别圆四教解释听法的机感。(三)本迹释,依本地、垂迹二门解释法义。(四)观心释,即将前面所释摄归观心。把教观二者联系起来以阐释经义,是天台宗独创的释经方法。
(3)《摩诃止观》(二十卷)。《玄义》释题,止谈化意;《文句》解经,但事消文;至于《止观》,方谈行法。三大部中《止观》一书,是智者禅观实践的总结。他一生所说“止观”有四种。一名“圆顿止观”,在荆州玉泉山说,明圆顿妙观,初不从诸种法相着眼,而是直观诸法实相的妙理,即今《摩诃止观》。二名“渐次止观”,在南京瓦官寺说,阐明从浅入深、由凡至圣次第修习的工夫,即今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三名“不定止观”,随人根性修习,浅深不定,能大能小,即今之《六妙门》。四名“小止观”,即今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称为“童蒙止观”。此部止观,虽名为小,实《摩诃止观》大部的概要,此书全明止观下手工夫,为天台宗指导初心学人修证入道最为切要的法门,是智者当时为他的俗兄陈鍼说的。据说陈鍼当时依照此部小止观方法修习,对身体健康很有成效。这不过是得止观中一点皮毛利益,智者的本意是教人通过修止观而证得佛果。
《摩诃止观》全书分“序说”和“正说”两部分,“序说”是智者的门人灌顶整理记录时撰写的,“正说”是智者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记录,共分为十章:一、大意,二、释名,三、体相,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大意一章,以五门略说(即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相当于全书的总论;其它九章是广说,相当于分论,因有“五略”“十广”之说。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相当于全书的导论,都是谈的修习止观所应备的知识。第六方便章,把修习止观者平时用功应注意的事项综合为五类,每类各有五事,共有二十五种方便,是观行实践上内外各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七正观章,是《摩诃止观》一书的重心所在,正说天台一家观行方法的纲领,主要是止观十境(观)和十乘观法。智者在说完正观十境的第七门观诸见境时,因一夏九旬期满,就停止讲说。因此正观章的十境只说了七门,第八观上慢境、第九观二乘境、第十观菩萨境这三门都来不及详说。全书八至十章都没有讲,是一大缺憾。但第七章正观十境内后三门的要旨,已略见于前各境的生起及十境互发的讲说中,末后三章的纲领也在第一章内略示大概。故荆溪湛然说:“其文虽缺,其义已足。”
唐荆溪湛然对天台三大部一一为之注释,此即《法华玄义释籖》、《法华文句记》和《止观辅行传弘诀》。由于他的努力,天台宗在唐代又中兴起来。湛然另撰有《圆顿止观大意》,择要序说,易于领会,堪为初学入门的指南。
本宗的要典,除智者的三大部、五小部以外,灌顶的《八教大意》,湛然的《始终心要》,谛观的《天台四教仪》,蕅益的《教观纲宗》,皆为入门的要籍。
(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