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天台宗讲要(下)

三、天台宗的判教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佛经的翻译既多,讲经、著述的风气盛极一时。那时讲经的法师,因各家师承的见解不一,怎样判摄佛陀一代所说的教法,也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最著名的共有十家,通称“南三北七”。南方三家比较单纯,大都从顿、渐、不定三类来判教,北方七家比较复杂,从主张佛说一音教至六宗的判释,异说纷陈。智者创立天台宗时,对“南三北七”的判教都不满意,遂以《法华经》为中心来判释释迦一代的教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指佛陀说法的时间,八教指佛陀说法的形式和内容。现将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五时
  智者根据《华严经·性起品》的“三照”、《涅槃经·梵行品》的“五味”、《法华经·信解品》的“父子五喻”,将佛陀一代说法的次第分为五个时期:第一华严时,佛陀在成道后的最初三七日(二十一日)间,为大乘菩萨众,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大乘圆顿的教法,那时在座的小乘声闻、缘觉等都如聋如哑,不能领解。此即《华严经》说,“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为第一时。《涅槃经》说,“譬如从牛出乳,名第一味”。佛陀说了《华严经》,知道不尽对机,不能普度众生,因此,有第二阿含时,佛在十二年中,为声闻乘人讲四阿含经,说四谛法,使他们依法修行,由凡入圣,证罗汉果。约《华严》三照,为次照幽谷,名第二时;约味,名从乳出酪,酪是熟乳浆,喻凡夫成圣,证罗汉果,为第二酪味。佛因看到罗汉偏于自了的一边,不肯发心度人,如果都是这样,不但世界众生无人救度,并且佛种也有断灭的危险。于是有第三方等时,佛在八年间,说方等诸经(《维摩》、《楞伽》、《思益》、《楞严》、《胜鬘》等经),并说藏、通、别、圆四教,批评二乘偏空,赞叹大乘圆教的真正佛法。为什么佛在方等会上才批评他们?这因为众生习性欢喜随顺,所以佛在前阿含时,只是因势利导,不加批评,到了他们证了罗汉果位,贪瞋痴断了,就进一步在方等会上对他们偏空和自满的习性进行严厉的批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回小向大,从罗汉果位更进一步学习大乘菩萨法门。约时,即《华严》三照于第三平地一照开为三时,此为食时,名第三时;约味,名从酪出生酥味,名第三味。二乘初在阿含,革凡成圣,不知更有余法,今闻方等,知有大乘,他们虽然都认识到不能停留在二乘位上,而要求进一步欣求大乘法门,但他们在思想深处存在着一种分别的法执,这种法执的偏见,是修习大乘法门的最大障碍。所以佛接着在第四般若时,经过二十二年之久,说般若诸经,正说别圆二教,兼说通教,主要目的就是用般若真空的智慧水,来淘汰他们的分别法执,使他们破除一切执着,见中谛理,修菩萨行。这是由罗汉转入菩萨乘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二十二年的般若大会是不可少的。般若有共、不共的区别,共即诸法本空,三乘共证,是通教义;不共即第一义空,菩萨独入,是别圆义。约时,是禺中时(上午九、十时),名第四时;约味,是从生酥出熟酥,名第四味。佛弟子们经过般若时的彻底淘汰法执,都开发了般若智慧,大大提高了觉悟,堪闻真实的圆教法门。因此佛在第五《法华》、《涅槃》时,最后八年间,于耆阇崛山说《法华经》,于娑罗树林说《涅槃经》。说《法华经》的主要目的是开权显实。就是佛对弟子们说,我以前四时说法,都是方便权宜之教,现在你们所行,都是菩萨道,人人授记成佛,这才是如来圆顿真实之教。《法华》一会本已圆满究竟了,但还有一类众生不能得益,所以佛又在临入灭的一昼夜间说《涅槃经》,这好比农村谷物有早熟晚熟的区别。说《涅槃经》追说四教,追泯四教,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佛陀把他一代所说的法综合起来,归纳成两点,即是扶律(扶持戒律)谈常,说常就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常住佛性,也是开权显实的意旨。约时,则日轮当午,没有侧影,名第五时;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醍醐即酥上凝油,又称酥油,味极甘美,是为妙味,名第五味。这是智者根据《华严》、《涅槃》等经来判定佛陀一代说法的五时次序。
  五时判教还有通、别之分。以上谈的五时区别叫别五时,目的在指明一类钝根众生从凡夫到成佛的次第。至于通五时指的是佛陀应机说法,不拘时期次第,但随所应闻,即便得闻。例如《华严》、《阿含》等法,不一定在《华严经》里和《阿含经》里才有解说,在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经也会散见,此为通五时。因此,智者在《法华玄义》中说:“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这种会通的说法,对以前各家立说有拘牵难通的地方,也可得到相当的解决。
  2.八教
  天台宗认为佛陀五时说法的应化形式和法门内容各有四种,即从应机的形式来说,名“化仪四教”,比如医生的对症处方;从说法的内容来说名“化法四教”,比如处方中的药味。
  化仪四教是:(一)顿教,佛在第一华严时,应大乘利根的机,说华严顿入的教法。(二)渐教,佛在第二、第三、第四等时,应大小乘钝根的机,说阿含、方等、般若等渐进的教法(阿含是渐教之初,方等是渐教之中,般若是渐教之后)。(三)秘密教,佛在一会中说法,大家同听异闻,各得利益而彼此互不相知。(四)不定教,也是一同听佛说法,或于顿中得渐益,或于渐中得顿益,彼此都各各相知,但领会各各不同,在前面的四时、顿教、渐教中都含有秘密、不定。在最后法华、涅槃时,《法华》“开权(三乘)显实(佛乘)”,《涅槃》“追说追泯”,都叫做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超然于顿、渐、秘密、不定之外,如同服药见效,再用不着处方了。
  化法四教是:(一)藏教,也叫三藏教。此处三藏指的是四阿含等经为经藏,五部律等为律藏,《俱舍》、《婆沙》等为论藏。佛在阿含时说生灭四谛等法,教化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断见思惑,出分段生死,证小乘偏真涅槃。(二)通教,即佛在方等、般若时中对大小乘根机说三乘共行的教法,小乘钝根者闻之(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中道之理。见“但中理”是别教,见“圆中理”是圆教),便通入后之别、圆二教。说无生四谛等,教化界内和利根众生,令修体空观(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叫体空观,这是即色是空,与藏教分析诸法入观空理不同),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三)别教,即对菩萨说大乘不共法(即不共二乘人说),如同《般若经》中“不共般若”之说,所以此教名独菩萨法。它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和前之藏、通二教、后之圆教都各别不同,所以叫别教。说无量四谛等,教化界外钝根菩萨,令修次第三观(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四)圆教,就是佛对最上利根菩萨所说的圆妙(真俗中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圆顿(体非渐成)等教法,说无作四谛等,圆超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在因上叫三谛,在果上叫三德)涅槃。
  佛在五时说法中,怎样才算是说圆教法?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象第一时《华严经》说:“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第三方等时《维摩经》说:“一切众生,取大涅槃,不可复灭”。第四般若时《大品般若经·具足品》说:“诸法虽空,一心具足万行”。第五法华涅槃时《法华经》说:“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涅槃经》说:“金刚宝藏,无所缺减”。这都是说的圆教法门。不过《华严经》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说菩萨历劫修行,渐次深进);方等经则四教并谈;《般若经》虽正说圆教实理,还带说通别二教权理;惟有《法华经》则开藏通别三教之权,唯显一乘之真实圆教。《涅槃经》追说四教,追泯四教,虽复四教并谈,而与方等四教不同。方等经中的四教,藏、通初后并不知常住佛性;别教初不知,后方知;唯圆教初后都知。今《涅槃经》的四教,都同知常住佛性的圆理,追说追泯,就是随说随开,不落渐次,同《法华》“开权显实”的宗旨一样。所以《涅槃经》也是一乘的真实圆教。
  天台宗对藏、通、别、圆化法四教的判教和判位,非常灵活和精密。在判教方而,例如四教中的通教,可以通人大乘和小乘,五时中的般若时,具有通别圆三教的教义。在判位方面,象别圆二教,别教依据《华严》、《璎珞》等经,列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圆教特立六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行位以相贯通,表明既有次第浅深的不同,而又前后体性不二;“六”表迷悟浅深以治上慢妄谈,“即”明前后不二防止自卑自屈,促使直下承当,发心修行。同时,把五十二位也贯穿于六即分位之中。由于圆教人发心和修行与别教人不同,因而圆教判定的位次也与别教迥异。圆十信与别十回向齐,乃至圆三行与别妙觉齐。圆三行以上的一切证断,为别教人所不知道。从圆初住开始进入六即中的分证即位,由此前往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因,直至破除四十一品无明,证得等觉;最后再破一品无明,证妙觉位,是为大乘行人的极果。因此,各教分位,从所断见思、尘沙、无明等烦恼的不同程度,可以看到它们断证高下浅深,并可一一得到对照。这样的灵活判教和精密分析,在教义的研究和发扬上是具有特色的。
  四、天台宗的教观
  1.十界 十如 慧思在北方接受慧文“一心三观”的观法,后到南方,见南方佛教界偏重理论,于是他就提倡定慧双修,日里宣讲教理,晚间专修禅观。他根据《法华经·方便品》中“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一段经文,建立十如实相的理论。后来智者说《法华玄义》也特别指出“南岳师读此文,皆曰如,故呼为十如”。这是慧思研究《法华经》的独到见解。依《大智度论》卷三十二所说,“如”就是诸法实相的异名,故呼“十如是”为“十如”。就是说,相性等十如是诸法当体都是实相。慧思即据此而建立诸法实相的理论。
  智者根据《华严经》“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的经文,进一步发挥了慧思“十如”的理论,说真如性中具足四圣六凡十种法界,从而建立十界互具的理论。天台宗认为十法界并非单纯的,而是每一界各具十界。人法界具其余九法界,天法界也同样具其余九法界,乃至一佛法界,亦具其余的九法界。十法界的六凡四圣,法虽无量,不出十如。例如人法界,如是相,即人的相貌;如是性,即人的性质;如是体,即人以色心为体质;如是力,即人的能力作用;由此能力造作诸业,即如是作;因此作业,而生未来之因,即如是因;助因生果的助缘,即如是缘;由此因缘而生者,即如是果;有果则报随之,即如是报;如是本来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此本末究竟无二,同一实相真体,故云等也。十法界中,一一具足此十如是。若于前九,如是一一了知,是究尽诸法;若于后一如是确确体认,是究尽实相。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者,就是如此。虽显佛智究竟,实明世法无非佛法;既世法无非佛法,则一切法无非是权,一切法莫不显实。这就是《法华经》十界十如的说法。
  2.一念三千 智者从慧思提出的十如理论得到启发,进一步加以发挥,以十界十如为基础,提出“一念三千”的理论。因为十法界不是固定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象六道中低级的狱畜众生可以上升到佛的地位,而佛界可以示现为六道,所以每一界都具备其它九界。这样十界互具,就成为百界。又每一界都有十如,百界就有千如,故名百界千如。又将此百界千如分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三类,则得三百界三千如之数,略称之为三千诸法。所谓五蕴世间,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性质,就是它们的法体不外色受想行识五蕴,十法界五蕴,各各差别,故名五蕴世间。所谓众生世间,就是六凡四圣假名,五蕴和合,构成众生个体,众共而生,假立名字,各各不同,故名众生世间。所谓国土世间(又称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为众生所依的国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别,故名国土世间。
  每一众生现前一念之心都具有三千诸法,名为理具三千;一念之心本具三千诸法,遇缘现起,诸相宛然,名为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现前一念,无有欠缺,故名一念三千。法智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中说:“若示一念总摄诸法,则显诸法同一真性。故《释签》说:‘俗则百界千如,真则同居一性,。须知同一性故,方能同居一念,故以同居一念,用显同一真性。……此性圆融,遍入同居刹那心心中。……以三千同一性故,故总在一念也。”此一念三千的性具理论,是天台宗思想的又一特色。
  3.圆融三谛 天台宗的中心理论,就是南岳慧思根据《法华经》建立的诸法实相论。他说一切诸法当体即是实相,万有差别的事相都是显示法性真如的本相。此宗所立圆融三谛及一念三千,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慧文的一心三观经慧思传到智者时,又发展为三谛圆融的观法。智者认为《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三是”偈,虽分别说成三谛,却包含着即空、即假、即中的相即精神。以此三谛相即,再进一步向前发展,就是圆融三谛。
  从《中论》三是偈内容来说,一切法都是由因缘而生,因缘就是各种条件,由各种条件具备而生的一切法,就不会有生的自性,缘生无性,所以说即是空的,这就是真谛,真即真空也。诸法虽空无自性,但又随缘显现一切的假相假名,故说“亦名为假名”,这就是随缘立一切法的俗谛。第四句“亦是中道义”,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亦称中谛,这真俗二谛都是以中谛为体的,故云:“中谛者统一切法”,就是说中谛性体统摄一切法也。这种即空即假即中的谛理在任何境界上都有,这就称为一境三谛。也就是说,随举一法都是因缘所生,既是空,又是假,又是中,这个道理审实不虚,故名为谛。三谛圆融的意义,以空为例,假和中都有空的意义,因为成假是由缘生,成中也是由于缘生,凡是缘生的都是空的,所以不但空为空,假和中也同样是空。于是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若举假、中为例亦然。智者发挥如此三谛相即的意义,也就是说三谛互具互融而不孤起,空谛即是假、中,假谛即是空、中,中谛即是空、假。举一谛即三谛名圆,全三谛即一谛名融。喻如明镜之光明即真谛之空,镜像即俗谛之假,镜体即中谛之性体,遍镜是明,遍明是像,一体互融,故名圆融三谛。
  再从经教来说明天台宗圆融三谛的道理。天台宗说三谛有二种,即圆融三谛和隔历二谛。如《仁王》《璎珞》所明者为隔历三谛,三谛隔历,各不相收,如说真则纤尘必尽,俗则万法皆成,中则二边叵得。《楞严》所明者为圆融三谛,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举一即三,如说真则万法昭然,俗则纤尘必尽,中则绝待双融。例如《楞严经》说,“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即布施),乃至非般刺若(即智慧);非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非阿罗诃(此云无生);非三耶三菩(即三藐三菩提,此云正遍知);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真谛泯一切法,所以十界俱非。《楞严经》最初说非心者即指心法。次说非空乃至非般刺若指众生法。次如是乃至非常乐我净即指佛法。意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楞严经》最初非心非空,非根尘识三,留守本谛,而凡情俱尽可也,而又并十二因缘、四谛二乘之法而俱非之,这就本谛之空而亦空了,乃至六度、四德俱非,连菩萨佛果中道而俱空了,正约真谛而论,故说一非一切俱非。正天台所说“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严楞经》说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俗谛者立一切法,所以十界俱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一即一切俱即,即者是也,此显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具足三千实相,是圆融俗谛。正天台所说“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楞严经》又说,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统摄,是为中谛。荆溪《始终心要》说:“中谛者统一切法。”所以十界俱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正天台宗所说:“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而此十界三谛,皆不离一心,一心圆融三谛,是为不思议的圆顿法门,圆则举一备三,无有偏缺,顿则举一备三,不由渐次。二谛原一法,佛说种种名,龙树悟之而造论,智者证之而立宗。佛祖授受,历代相承,莫不教人从一心悟乎三谛。三谛即实相正印,佛说诸大乘经,同以实相为印,为经正体,但有异名,更无异体。三谛原一法,佛说种种名,如《华严》名一真法界,《维摩》名不思议解脱,《般若》名一切种智,《法华》名一乘实相,《涅槃》名常住佛性,《楞严》名如来藏妙真如性等是也。
  4.一心三观 佛陀随机施教,依教设观。台宗藏、通、别、圆四教,则有四种观法,藏教以析空为观,通教以体空为观,别教以次第三观为观,圆教以一心三观为观。教观虽各有四,而前三是权,后一是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佛法之宗要。今讲圆教一心三观,先从圆教一心三谛讲起,三谛三观,性修不容混滥,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
  荆溪大师《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三谛即真、俗、中三谛,是为吾人本具的真如妙性。又说:“真谛者,泯一切法”,九界之情,佛界之解,纤尘不立。又说:“俗谛者,立一切法”,随缘应用,佛界之应,九界之用,无法不彰。又说:“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十界之空,俗谛三千之有,无不融之通之,既双遮而不立,亦双照而昭然。三谛具乎一心,三义总于一念,则无情不遣,无理不彰。
  三谛不外吾人现前第六意识的一念,如日用之间根尘相对,凡所有念,本自空寂,推检此心,了无一物,而亦昭昭灵灵,纤毫不昧,这是吾心自空的反映。至根尘敌对,遇染净缘,十界心起,物来斯应,这是吾心自有的反映。然空亦此念,有亦此念,即空复即有,即假亦即真,融通二边,双遮双照,这是吾心自中的反映。求于一心既如此,求于万法亦如此,是则三谛本自天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皆可即事而求。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始终心要》说三谛为吾人本具的性德,迷此三谛之性,谓之三惑。迷即不了的意思,不了真谛,起见思惑,不了俗谛,起尘沙惑,不了中谛,起无明惑。故欲恢复三谛之妙性,必须破除三惑,而欲破除三惑,又必须全三谛之性以起空、假、中三观之修。观是功用,谛是理性,体用若不分别,何处又说性修。不过空观非真谛不能发,假观非俗谛不能发,中观非中谛不能发,所以说修是称性而修。修即称性照了的意思。称真谛性,修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称俗谛性,修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称中谛性,修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在因名三谛,在果名三德)。故荆溪大师说:“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即证穷十界因心所具三谛之理。证真谛而得般若之相,证俗谛而得解脱之用,证中谛而得法身之体。此宗圆教修的观行,是一心三观。圆人根利,即于一念心中,圆悟一心三谛理性,全性起修,圆修一心三观妙行,由此圆破三惑,圆证三智,圆成三德涅槃。在因名三谛,在果名三德,修因证果,全赖修一心三观妙行,故圆教一心三观,是为圆顿行人成佛的心要。
  天台宗十乘观法,第一观不思议境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法众生法,一一皆不可思议,皆得为所观境。但初机之人,则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故天台宗但以吾人现前一念第六意识为所观境,近而复要也。现前意识,一念不起则已,起一念则于十法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随落一界之心,非是心的少分,必是心的全体,故论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法界圆融不思议体,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吾人本有心性,吾人本有心性,即真、俗、中三谛也,故《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真性乃不变之体,妄心是随缘之用,现前意识一念妄心是全性而起,真性如大海,妄心如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意识所起作用很大,它不但通二性与五十一个心所全部相应,并且第七识转智必赖意识转智之功而成(即意识转时第七识亦转。见法相宗教义)。而意识过咎,但在逐妄迷真而已,以迷真故,所以全真成妄,若了知虚妄,去其情执,当下全妄即真矣。故天台宗从现前意识一念妄心为所观境,着手进修,如灸病得穴,百病自愈,伐木得根,千枝自萎。一念妄心本来就是因缘生法的境,能观的既是一念心智,所观的也是一念心境,如此念念观照,久久可以达到境智冥合、能所一如的实相境界。
  一心三观为能观之智,观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为所观境,即一境三谛。三谛皆指吾人现前一念的心相,其相虽有差殊,一心岂有别异,因为即此心虚灵者而应物,真谛已即俗了。即此心应物者而虚灵,俗谛已即真了。真即俗,则照俗而遮真,俗即真,则照真而遮俗,三谛圆具,何有次第。三谛既其圆融,今明三观故亦相即。即虚灵而应物,故空即假也;即应物而虚灵,故假即空也;即二边而融通,故空假即中,中即空假也。全三谛之性以起三观之修,故是称性而修。谛观俱在一心,一心岂分能所,是故绝待而照。妙宗云:“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于妙境而立观门,即于一心而修三观,此观观法,能所双绝,对待斯亡,此是不思议的三观,若空不即假中,假不即空中,中不即空假,离此而修,修外有性,皆可思议之法,今既异此,故不思议。元代虎溪怀则大师(即《天台传佛心印记》作者)述一心三观颂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境为妙假者,《三千有门颂》所说“不思议假非偏假”,是以三谛一境而为妙假。观为空者,《三千有门颂》所说“真空不空非但空”,是以三观一心而为空观。境观双忘即是中者,《三千有门颂》所说“圆中圆满非但中”,是以三境三观即心性绝待者为中观。忘照何尝有先后者,空假二观双照也,中道妙观双忘也。即空假而中,即中而空假,忘之照之,总在一心,有何次第前后,故说一心融绝了无踪。说无踪者,忘之照之,俱泯俱绝,故无有踪。此不思议之一心三观,乃是三世诸佛的心印,一切众生成佛的指南。一心三观的开释,莫博于南岳《大乘止观》、天台《摩诃止观》,而莫约于荆溪《始终心要》,文甚简而义甚明。学天台宗必须先读此《始终心要》,此书虽寥寥数百言,而却是天台一宗教观的大纲。 (全文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