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佛典文选叙录

我国古代的文化,经过战国的百家蜂起,万派争流,一变而为秦代的统治,再变而为西汉的定于一尊。从此,儒家的理论便控制了中国的思想界。及至东汉,西域交通兴起,佛教从印度传来,这个浪潮,激荡了整个中国。千百年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人民群众,直接间接都受到它的影响。无论在哲学、文学、美术、音乐上,或是思想、行为、风俗、习惯上,都有它浸润的痕迹。而翻译的佛教典籍,又复汗牛充栋,其中很多的作品,值得我们阅读和鉴赏。
  释迦牟尼住世的时候,虽然有法和律在他的弟子们口中传诵,也只是为了教授教诫之用。方言既不一致,内容也无定型。直到他灭度后,有第一次的结集,才有经律论三藏的形成。其后百年左右,又有第二次结集。二百三十六年后,又有第三次结集。但这三次结集都是口耳相承,并未形诸文字。直至后四百余年,斯里兰卡无畏波陀伽摩王集大德比丘五百人于大寺勘正三藏,载之书册,才是南传巴利语佛典书写之始。至于北传梵语的佛典,据《大唐西域记》载,迦腻色迦王结集毗婆沙,刻文于铜牒,藏于石室,其时大约在释迦灭度后六百年了。
  佛教向外传播,始于西纪前二世纪中叶,其势力及于西域玉门以西,雪山以北各国,译为月支、窣利、回鹘、突厥、于阗、龟兹等国文字,我国古代总谓之为胡语。到了后汉,复由西域流入我国,译经为汉文的事业,乃随之而起。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孕育,帝王学者的护持,到了唐宋,遂达最高峰,后世乃难乎为继了。
  佛典总谓之三藏。藏字梵音比吒迦(Pitaka),其意为箧,譬喻义理都收摄在里面。三藏即经、律、论。经,梵音修多罗(sutra),译为綖或契经,在印度缝衣的綖,汲水的索子,席子的经都叫修多罗。为了使中国人易于了解,于是借用中土“圣人之言为经”之意,而译修多罗为经。契经就是契合于法相(理)又恰合于人的需要(机)的意思。律、梵音毗尼(Vinaia),译为调伏,谓此戒条能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服除灭诸恶行为。论,梵音阿毗达磨(Abhidharma),译为无比法。谓所讨论的道理在一切分别之中是最好的,能讨论的智慧在一切智慧之中也是最高的。或译为对法,就是用智慧来应付环境的意思。
  以上是佛典的分类。至于佛典的体裁,也有三种:一名长行,梵音也叫修多罗,就是长行直说,不限字句的散文。二名讽颂,梵音偈陀或伽陀(Gatha),译为孤起颂,就是有节奏韵律和一定字句的辞句。三名重颂,梵音祇夜(Gaya),译为诗歌或应颂,就是在散文长行陈述后面又有节奏韵律字句的辞句。因为与长行相应,所以名为应颂。唐代的变文,就是承袭这种体制的。而王梵志、寒山、拾得以至邵康节的诗,受偈陀的影响,是相当深的。
  在三藏中,又有小乘大乘之分。乘字梵音衍那(Yana),有运转、运载、运用、进趣之义。车乘可以运物品到目的地,就如同佛陀的教法能渡人出离生死津一样。小乘是运载偏重自求解脱的人达到小果的教法,其理论较为平实浅近。但是在佛典文学中,小乘却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四阿含经便是小乘经的总集,也是释迦的行迹和教法最原始的记录。此外,本生、因缘、譬喻三类经,尤多富于文艺趣味的描写。本生梵音阇陀伽(JaTaka),就是前生的意思。乃指释迦未成佛以前三祇百劫种种受生,行难行之行,忍难忍之忍,修积福业,而后得证佛果。这种肫挚的热诚,牺牲的精神,极为动人。所以在印度、南海、西域、中国、日本等地,以本生故事为题材的雕刻或绘画,所在多有。而这种修苦行、积善业、得好报的见解,也正是佛教因果轮回的根本思想。因缘,梵音尼陀那(Nidana),就是产生事物、造就业报的原因和条件。某种事故发生,释迦乃解释其缘起,或是有人犯戒,乃制定某戒条。在此类经中,有许多是富有情趣的故事,如《贤愚因缘经》、《杂宝藏经》,《大庄严论经》便属此类。譬喻,梵音阿波陀那(Apadana),是释迦以柔和音声,有趣的言辞,就目前的事物来显示深微的哲理,或陈说谆谆的教训,使程度低浅的人,可以会心而明妙谛。所以譬喻在佛教的传播上,作用最大,数量也最多,遍布于经律论中,《旧杂譬喻经》和《百喻经》等就是这类譬喻的总集。这类故事也时常改头换面成为中国的故事,如梁代吴均《齐谐记》所载的《鹅笼书生》,便是从“梵志吐女”譬喻蜕化而来。此外,在苏东坡、袁中郎的文章中,喜用譬言,其受佛典影响之迹,尤为显然。
  大乘的教理行果广大渊深,包罗弘富,乃是智慧深湛、心量广大的人所乘之道。并且不限于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样可修。而且跳出山林,不必非在隐密清静的地方独修,在闹市中亦无不可。同时也在利益他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所以大乘是积极的教法,精神也极宏伟。传入中土后,受到一般人的欢迎崇拜。大乘经包含有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华严谓万行如华来庄严佛果,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主。此经标义恢伟,寄托遥深,文辞也丰缛曼丽,曲折奥衍。方等,梵音毗佛略(Vaipulya),谓以方正的道理,宣说广大平等的法义,真解无偏,理趣幽博。方等,本来是泛指一切大乘经典而言,但是为了便于分类,就把华严、般若、法华、涅槃四部除外,馀下的显教密教经典都包括在内。如《阿弥陀经》是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幽雅,富丽堂皇。文辞之美,想象力的丰富,殊难企及。《维摩经》是描写维摩诘居士的神通广大,辩才无碍,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结构既布置紧凑,意境尤幽美如画,在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中,烘托出佛法的广奥圆融。构思缜密,又加上许多有趣的穿插,使全文生动活泼,舒朗明快。译文也极其华美,辞句更寓意深刻,可以说是一部既善又美而富于戏剧性的文艺作品。所以唐以前的许多文学家都喜欢阅读此经并为之吸引感动。唐代敦煌绘画的《维摩变相》,即以此经为题材,《维摩经变文》,也是据此经演绎而成。《金光明经》中有两段本生,文辞灿烂华丽,偈语也瑰丽绚美,以细腻曲折层层推进的的笔触表现佛家牺牲个人的慈悲精神,能令人呜咽涕泣。其意匠之工,信念的崇高,可谓宗教中的奇观。《楞严经》是属于密教的经典,但是说理恳切周到,玄旨深微窅渺,文字整齐流畅,所以在宋以后,最流行于文学界,堪与《维摩经》并称双美。般若(Prajna)译为智慧或慧明,在一切智慧中最为第一。此部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主,《金刚经》便是其中的一部分。《金刚经》共有六次译本,其中隋代笈多的译本只就原文形式按字对照译出,没有顺次语句和润文,所以把这六个不同的译本拿来对照比较,便可以看出古人意译直译的分别:意译是如何的融会贯通,直译是如何忠于原文,其翻译的用心所在,可以一目了然。而且此经梵文本、藏文本俱存,在互勘上也是绝好的资料。法华部以《妙法莲华经》为主,此经最值得注意的,是很巧妙的利用许多譬喻——火宅喻、穷子喻、化城喻等来显示深妙的教义,所以文字的情趣洋溢纸上,因此流布的广远,译本的众多,注释的繁富,在佛典中当首屈一指。涅槃(Nirvana)译为灭度或解脱,乃是灭除生死的因果,渡出生死的瀑流,没有惑业因缘造作,永尽一切烦恼灾患,而住于安稳快乐的意思。此部以《大涅槃经》为主,众生都有佛性,如来常住的道理,辞藻华美,寓义极深。
  律藏也分大小乘,《大比丘三千威仪》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是属于小乘的,《梵网经》是属于大乘的。戒律原是教团中僧众共守的道德规约,有许多戒条,自然是因事制宜不重文采的。但是小乘律中有很多本生譬喻因缘的记载,表明立戒的缘由,其中颇不乏刻绘生动可以玩味的作品。大乘律偏重条文,但是文字朴实恳切,诚悫细致,也颇动人。
  论藏中除分大小乘外,又可分为释经论、宗经论、论释三类。《立世阿毗昙论》便是小乘论;《大智度论》是大乘释经论;《中论》、《大乘起信论》便是大乘宗经论;《成唯识论》便是大乘论释。论在究理,倾向于哲学,虽少文学的意味,但是说理的方法,例证的援据,辩论的攻坚,字句的斟酌,在在都可以表示出切磋琢磨反复推求道理的逻辑思维。这种哲理文字,在理论文中,是具有相当光采的。
  佛教传记中神话的成分相当多,所以有的颇似小说。从中可以了解到印度文学家天才的颖出,想象力的丰富,文学手段的高超。他们能把一位教主的事迹,演绎成一部六十余万言的传记——《佛本行集经》,文字委婉,引人入胜。虽然这也许是集体创作,由某一人集大成,但是这种描写的天才,也殊令人惊叹。至于马鸣大师所作的《佛所行赞》,完全是长篇叙事诗,在文学中也是鲜与伦比的。
  梵文属于印欧语系,在印度谓之雅语,是高贵的语言。文法的组织相当繁复,而且字形字音类似的极多,一有差误,便毫厘千里。再加上译者的过文或过质,所以道安有“五失本三不易”之论,彦琮有“八备”之说,僧祐有“明允之匠难可世遇”之嗟。再看到竺法护译《法华经》有“弩目看世尊”之语,勒那摩提译《十地经论》,把“器世间”译为“盏子世间”,无怪古人目翻译为“葡萄酒对水”和“嚼饭喂人”了。唯其如此,古人译经,虽有失之太质,过于直译,但是临文戒惧,一章三复,陶冶精求以存原意的也不乏人。再加上检校复疏,所以译出的作品,除时代太早的外,都大致不差。有的因为前代译的某经不完善而再译的,更难仆数。如《无量寿经》就有八次译本,《无量门微密持经》有九次译本,这种认真的态度,更是迥不可及。汉魏的私人翻译,只有口授、传言、笔受、属辞等几个人参加。到姚秦时,鸠摩罗什的译场设在宫禁之中,由国家主持,参加的人在千人左右。北凉、梁、隋承袭此制,到唐玄奘法师自印度留学归来,国家更是优异看待,尊崇异常,设翻译馆,并令道俗官吏参与译场,有职务的人竟达十五六种之多,唐代的新译成为译界中的翘楚,自非偶然了。
  译经自后汉到清末,有二千年的历史,在翻译的体例中,成本的著作,如隋释明则的《翻经仪式》早已不传,末由知其端倪。但是一般通例,散见于各书的,如彦琮的“十例”,玄奘的“五不翻”,赞宁的“新意六例”,明觉的“四种翻”,此外如专名词易为通名词,偈颂化为长行,糅合印土各家学说为一书,撷取诸经要义为一经;或者梵汉双举,临文不讳;或者删削复重,裁略从简:凡此种种,都是古人翻译的成规,仍可作现代的参考。我们今天看到古人心血的结晶和那种为法忘身忠于职责的精神,既可以了解到沟通文化的重大意义,更可以借鉴前人,古为今用,则这个选本虽然偏重在文学方面,而实际却不限于此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