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毗罗卫城是释迦牟尼的故乡。它座落在喜玛拉雅山南麓,是释迦族聚居的古迦毗罗卫国的首都。释迦牟尼是该国净饭王的太子,本名乔答摩。他出家成佛后,别人尊敬他,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准备降世前,从兜率天下视大地,发现了迦毗罗卫这一美丽、富饶、庄严、神圣的地方,于是化身为六牙白象,使净饭王的摩耶夫人感梦成孕。临产前,摩耶夫人按当地习俗回娘家分娩,半路上在蓝毗尼园生下了这一位未来的佛陀。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度过了他的少年、青年时代,最终弃家出走,修道成佛,创立了佛教。
从此,迦毗罗卫便成为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断有人不顾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前来顶礼朝拜。古印度著名君主阿育王曾亲自拜访过这一带,还在蓝毗尼等地刻石纪事,竖起了著名的阿育王石柱。我国去印度求法的高僧如法显、玄奘也都到过那里,并留下了有关记载。可是,奇怪的是,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城记》及《三藏法师传》对迦毗罗卫位置的记载有所不同。按法显的说法,迦毗罗卫在蓝毗尼西面约15公里处;而按玄奘的说法,它都在蓝毗尼西面约23公里处。迦毗罗卫究竟在哪里?似乎当时就有点模糊不清了。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亡,迦毗罗卫也逐渐颓圮废芜,为人遗忘,直至完全不为人们所知。
从上一个世纪以来,佛教研究开始在世界各国展开。由于搞清迦毗罗卫的位置对于佛教研究及考古学均有重大意义,故迦毗罗卫究竟在哪里便成了一个热门的题目。不少专家学者孜孜不倦地考证搜寻,企图发现这一被人遗忘的圣地。
印度考古局的费拉博士首先取得了成果。1895年,他在尼泊尔南部靠近印度边境的地方发现了一根阿育王为拘那含牟尼佛(佛教传说中的过去七佛的第五佛)立的石柱。1896年,他又发现了阿育王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地而树立的蓝毗尼石柱。这样,蓝毗尼的地址就被确定了。接着,1899年,印度考古学家穆吉克以玄奘的有关记载为线索,在位于蓝毗尼西北约23公里、靠近印度边境的尼泊尔提罗拉科特进行试掘,果然发现地下沉睡着一个古代的城镇。他喜出望外,宣布发现了古迦毗罗卫城遗址。这一消息随即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此后,不少书籍都载述了这一发现,一时,提罗拉科特即为古迦毗罗卫的说法似乎已成定论。1961年后,印度、尼泊尔、日本等国考古学者又在提罗拉科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表明,这个古代城镇近似于长方形,四面有城墙卫护。城墙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50米,周长约2000米。城墙用砖砌成,有好几个城门,西门还有警卫室。城内有用铁渣、砖块、碎砖铺成的道路。考古学家还在该城及其周围地区发掘出不少与佛教有关的遗址、遗物及其它文物,如佛塔遗址,据传阿育王为拘留孙佛(过去七佛的第四佛)立的石柱、佛舍利、摩揭陀时代的货币、人及动物的陶像、装饰品、彩陶、黑陶等。据考证,这些文物的年代可以上溯到贵霜王朝、巽伽王朝、孔雀王朝乃至释迦牟尼时代。
虽说提罗拉科特即为古迦毗罗卫的说法已为许多人接受,但此地出士的文物没有一件可以确证这一点。这不免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也使人怀疑这儿到底是否真是迦毗罗卫。因此,就有人力图另辟蹊径,这就导致了庇浦拉瓦的发现。
庇浦拉瓦是印度北方边境一个隐没在沼地树丛与芒果林中的小荒村。距尼泊尔边境仅一公里。它在提罗拉科特东南约25公里、蓝毗尼西南约15公里处,位置与法显的记载基本吻合。早在1898年,英国人佩普就曾在此地一个佛塔废墟中发现了一个滑石制的舍利壶。上面有婆罗谜字体的铭文:“这是释迦族佛世尊的遗骨容器,是有名望的弟兄及姐妹、妻子们(奉祀)的”。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后,把舍利(骨灰)分给包括释迦族在内的八个国家分别供奉。不少学者认为佩普发现的这舍利正是释迦族在八分舍利时分到的那一份。在这以前,欧洲还有些人否认释迦牟尼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至此,这种说法不攻自破。佩普本人则坚持认为庇浦拉瓦就是古迦毗罗王遗址,但是,由于其后不久提罗拉科特的发现,佩普的这一观点未能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
1962年,在各国考古工作者大规模发掘提罗拉科特的同时,印度考古学家密特朗女士重新提出庇浦拉瓦才是古迦毗罗卫的观点,并进行了试掘,但是没有发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七十年代初,由印度考古局主持,又在庇浦拉瓦进行了认真的发掘,这一次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首先,他们在佩普发现过舍利壶的佛塔废墟下部,又发现了两个滑石制的舍利壶。这两个壶的外形与佩普发现的那个完全相同,只是大小不一,且无铭文。从出土的状况判断,这两个舍利壶是公元前四、五世纪的东西,也就是说,正是释迦牟尼逝世时代的东西。更为惊人的是,他们在该佛塔东侧一个僧院遗址中发掘出四十余枚赤陶制的封印和钵盖,其中一枚封印上用约公元一、二世纪的婆罗谜字体印着:“唵!迦毗罗卫的提婆跋陀罗僧院的比丘僧伽(所有)。”另一枚封印上为:“大迦毗罗卫的比丘僧伽(所有)”。钵盖上也有同样字体、同样内容的铭文。此外,还在此发现了其它一些文物,如赤陶的佛像、铜体、念珠、铜币、银币、石锤等。1976年1月23日,《印度时报》以《发现迦毗罗卫——一个被遗忘的世界》为题公布了有关庇浦拉瓦的发掘情况。消息引起轰动,各国报纸纷纷作了报道。
由于释迦牟尼的涅槃地拘尸那迦的大涅槃寺及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等寺院都是根据在该寺发现的刻有该寺名号的印章、封印才确定的。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从庇浦拉瓦的发掘结果来看,尤其从有铭文的封印及钵盖来看,再证之以法显的记载,完全可以断定庇浦拉瓦就是古迦毗罗卫。但主张提罗拉科特才是迦毗罗卫的人并不肯放弃自己的观点。他们提出,这些封印与钵盖会不会是从其它地方传入的呢?他们认为,虽说提罗拉科特至今尚未发现可以确证它就是迦毗罗卫的实物证据,但那儿发现的摩揭陀时代的货币、释迦牟尼时代的陶像、装饰品也完全可以证明这就是释迦牟尼时代的遗址,何况还有玄奘的记载呢?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目前,提罗拉科特和庇浦拉瓦的发掘仍在继续进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迦毗罗卫何处是”这一千古疑案就可以彻底揭晓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