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清净道论》汉译前言


  觉音所著的《清净道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觉音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要点并参考斯里兰卡当时流传的许多古代三藏义疏和史书而写成此论。所以《大史》称它“为三藏和义疏的精要”;德国的唯里曼·盖格教授也说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亚洲南方各国的佛教学者都要研究这部名著,其他世界佛教学者也都很重视研究它。读了此书,可以了解南传佛教的主要教理,也可以看到一些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等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列举当时各国的上等布类中有中国的丝绸(支那丝绸),这在经论中是难得见到的资料。这部巴利三藏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国有多种文字的译本。
  觉音,公元五世纪人,是南传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学者,他用巴利文写了很多书,对上座部佛教有很大贡献。因为在觉音时代,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学者已采用梵文,巴利文佛教业已衰落,只有斯里兰卡和菩提场的比丘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觉音的努力,巴利文这一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跃起来。
  根据《大史》记载,觉音出生于北印度答提场附近的婆罗门族,通吠陀学,晓工巧明,精于辩论。在菩提场一座斯里兰卡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从离婆多大长老学习巴利语三藏。受了比丘戒后,便写了一部书叫《发智》。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池在摩诃男王时(409—431)来到斯里兰卡的首都阿罗陀补罗,住在大寺,从僧伽波罗长老学习三藏经典和注疏。在此期间,因为接受僧伽波罗的请求,觉音首先撰成著名的《清净道论》。继之又写了律藏的注释《普悦》,波罗提木叉的注释《析疑》,长部经注《善吉祥光》,中部经注《破除疑障》,相应部经注《显扬心义》,增支部经注《满足希求》,小部第一(小诵)和第二(经集)注《胜义光明》,《法聚论》注《殊胜义》,《分别论》注《迷惑冰消》,其余五部论注《五论释义》,《本生注》,《法句比喻》。后来他又回印度朝礼圣菩提树,不知所终。相传在柬埔寨有一座古寺名觉音寺,是他去世的地方。
  觉音写《清净道论》,是严格地按照当时大寺派的思想体系来叙述的。其组织的次第和内容,有许多地方与优波底沙所著的《解脱道论》相似。优波底沙约早于觉音二百余年。本论除了序论和结论外,全书共分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三大主题次第叙述,即前二品说戒,中间十一品说定,后十品说慧。
  前二品,主要是说明怎样持戒,戒的种类,持戒有什么好处,怎样自愿地受持十三头陀支等,就是说如何严格地遵循比丘僧团的生活方式。作者在评论持戒的出发点时说:“以爱为出发点,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者为下,为求自己解脱而持戒者为中,为求一切众生解脱而受持的波罗蜜戒为上”。可见作者也接受了当时发展中的某些大乘佛教思想的影响。
  中间十一品,主要是叙述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定、食厌想、四界差别等四十种定境的修习方法。这里对于怎样去修每一种定,都说得很清楚,有心者可以按照这些方法去实行。
  后十品说慧学,是本书最重要部分,集南传佛教论藏的主要内容和七部论以后发展出来的教理。其主要论题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十二缘起等。这里解释物质方面的色蕴,有二十四种所造色;解释精神方面的识蕴,有八十九心、心识过程中的十四种作用和五十二心所法;解释缘起的各种条件,有二十四缘等。这些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这部汉文译本的完成,其经历是曲折的。早在1953至1956年间,译者在斯里兰卡从巴利文学者般若难陀专研《清净道论》时,即将每日所学的论文全部译为汉文。其汉译手稿,于1957年随身带回国内。后因中国佛学院部分同学需要参考,未经修改便誊印一百部,其中错误甚多。在十年动乱中,所存全部手稿和油印本均被焚毁,化为灰烬。直至1978年始从别处找回一部幸存的油印本,方能重新据此而从事校对整理和修改工作,于1980年底告成。翻译这部论著,斯国人民认为是交流中斯文化的部分工作,曾在该国《楞伽岛报》上详细地发表过消息。国内一些学者亦重视此事。不过,由于个人才肤学浅,在译文上错误之处实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