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五台山

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为中国佛教圣地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山有五峰,故名“五台山”;气候多寒,故又名“清凉山”。山区大部分属山西省五台县,一部分跨山西省繁峙县和河北省阜平县。
  五台山脉分东西两大支。东一支直走东南,山多峭壁,清水河流经其间,形成长达二百余里的大谿谷。西一支又分为东、西峨岭,为滹沱河与清水河的分水岭,沿途向南伸出许多小支,蟠绕交错。整个山系周围五百余里,层峦叠嶂,争奇竞秀,构成了雄浑幽深的清凉胜境。
  五台的东、北、中、西四台是由东向西起伏相连的一列山峰,南台另为一峰。山区的中心台怀镇,是著名的显通寺和大舍利塔的所在地,距五台县城东北一百二十里。中台,亦名翠岩峰,在大塔西北二十五里,台顶有演教寺,供儒童文殊像。北台,亦名叶斗峰,在大塔北十里,为五台山最高峰,海拔三千○五十八米,台顶有灵应寺,供无垢文殊像。东台,亦名望海峰,在大塔东二十五里,台顶有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像。西台,亦名挂月峰,在大塔西北二十五里,台顶有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像。南台,亦名锦绣峰,在大塔西南三十九里,台顶有普济寺,供智慧文殊像。五台顶皆广平。诸峰形象则如前人所说,中台如雄狮,东台如立象,南台如卧马,西台如孔雀舞,北台如箼f蘤3谄蚝芾洌话阍荚谖逶陆獗嗽录Lɑ痴蛭露茸罡呶闶先宥龋畹土阆氯茸笥摇Lǘノ露茸罡叨龋畹土阆滤氖宥茸笥摇F律档谋涠芫缌遥蛄曳绫┯辏蚪当ⅰ4犹ǘハ峦酉叩姆段Ш芄憷莆锉浠梦蕹!S鲎徘缋实奶炱靠纱犹ǘゼ街种制婢啊�
  五台山被肯定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最早的根据是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九《菩萨住处品》。经文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唐译《华严经》卷四十五文略同)但经文并未指明即是中国的五台山。具体指出五台山为文殊住处的经典是《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唐菩提流支于710年译)。经文载世尊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唐法藏撰《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澄观撰《华严经疏》(卷四十七)便将《华严经》清凉山和五台山结合起来。《华严经疏》并对此山得名的理由加以解释说:“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石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具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
  我国著作最早提到五台山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原书此段已佚,仅唐慧祥《古清凉传》称引其文,“谓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号五峰。晋永嘉三年(309)有雁门郡居民百余家避乱入此山,散居岩野。后寻访莫知所在,遂相传以此山为仙者之都。”
  其次是唐初撰的《北齐书》卷四十《白建传》檉蘤3)代、忻二牧有马数万匹在五台山北栢谷中避贼。据《水经注》佚文,可知直到西晋末,在五台山定居的人还是很少。其地既人迹罕到,又多产药物,于是有神仙方术思想的人,把它当作修炼的好地方,故被称为“仙都”。求神仙的思想,也影响到后来五台山的高僧。如北魏昙鸾曾到江南从陶隐居学仙经。
  佛教开始传入五台山与《华严经》的译出有着密切关系。五台山地居东北,气候清凉,恰合《华严经》所说文殊住处的条件,因此被认为文殊圣地,于是学《华严经》的人前往朝礼,佛法就从此传入五台了。《古清凉传》所载寺庙,最早的是北魏时建的佛光寺、清凉寺和大孚图寺(即今显通寺)。五台山民间传说“先有佛光寺,后有五台山”,推测五台山的开发似在佛光建寺以后。以人山的远近论,三寺的建立,应先佛光,次清凉,后大孚。三寺皆北魏孝文时(471—499)建,当时五台的佛教已很盛,传说围绕大孚图寺置十二院,今显通寺即当时的善住院,菩萨顶即真容院。高齐时五台有寺二百余所,曾拨八州赋税以充香火。周武灭法,五台寺庙毁灭殆尽。隋开皇元年(581)始于五台置寺度僧。大业二年(606)改虑虒县为五台县,说明当时的五台山在县境内已占重要地位。到了唐代更是五台佛教的极盛时期。从唐太宗到德宗九朝,不断的遣使到五台山修寺庙,兴供养。特别是不空三藏弘密教时,不但在五台新建了金阁寺和重建了玉华寺等宏伟的寺院,并因他的请求,令国内寺庙建文殊师利菩萨院,斋堂设文殊座于宾头卢上首,将文殊的信仰推广到全国。当时山中寺庙建筑和供器的庄严华丽,在日本圆仁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较详的叙述。当时朝山的人很多,沿途置有“普通院”,供朝山的人食宿。今敦煌壁画尚有五台山图,绘华严、金阁、竹林檉蘤3人马络绎的情况。会昌灭法,五台佛教随之中落。到了宋代,于五台山创建太平兴国寺,重修华严、真容等十寺,并置十寺僧正,以金泥书经供养五台,并供金铜文殊万菩萨像于真容院。从太宗至仁宗三代,给五台山的书札就有三百八十轴。当时社会人士对五台极为崇信。北宋末钦宗被掳,太平兴国寺僧真宝竟以身殉,可见当时朝庭与五台佛教关系的密切。辽金时代虽没有创修寺庙的记载,但现在佛光寺、延庆寺,都遗留有部分的金代建筑,山上并有金代的经幢和僧塔。元代曾大规模的修建五台山寺庙。至元初重修寺庙十二处。元贞二年建万圣佑国寺(即南山寺),以大都等十路岁入供给所需。武宗时在五台山建寺,调来协助建筑的军士多至六千五百人。英宗时建的普门寺,武宗时建的殊祥寺,都相当大。武宗、英宗都曾朝礼五台。元朝特别信奉密教。蒙古方面传说八思巴也曾经到过五台山。从至元初年诏国师胆巴住寿宁寺,到至正四年国师阿麻刺室利建大善法藏寺,密教遂在五台山占了优势。明朝大宝法王和大慈法王都住在五台山显通寺。大慈法王来山为黄教传入五台的开始。明永乐四年(1406)重修育王塔和显通寺。英宗时造五大藏经分置五台顶。正德二年建广宗寺,并于中台建寺。嘉靖时因有蒙古的骚扰,财政支绌。且世宗尊崇道教,压抑佛法,五台山佛教又一度衰退。万历间因蒙古俺答汗晚年信佛,停止侵掠,边患稍宁,明朝也想借佛教来联系俺答汗。神宗的母亲信仰佛教,五台山又出了妙峰、憨山等高僧。当时屡次遣使修寺院、颁藏经、建道场、重修大舍利塔,并新建了大塔院寺。清朝基于蒙古、西藏一直崇奉佛教,因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对十四、十五两代章嘉呼图克图极为尊崇。五台山置掌印扎萨克大喇嘛,住菩萨顶,受大喇嘛指示,掌握五台山政教大权。章嘉属下的寺庙别为一系统檉蘤3、嘉庆诸帝都曾到过五台,使沿途的道路和一些寺庙相继得到整修的机会。当时也新建了一些寺庙,但规模都不很大,且都属于黄庙(蒙藏喇嘛寺庙的俗称)。同时沿途有些青庙(汉僧寺庙)也被改为黄庙。清末黄教寺庙亦渐衰落。有僧名普济,四出募化,遂为反动会道门所利用,奉为道首,篡夺佛教道场,南山寺等十几处寺庙的建筑和佛像也因此改观。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五台山遭受破坏很大。全山林木被日军砍伐殆尽。山中各族僧俗人民相率逃亡,因而寺庙文物损失很大。解放以后,1949年当地人民政府调查五台全山僧尼仅存九十余人。从1951年至1959年由人民政府协助,陆续修复塔寺四十九处,重塑佛像一千七百余尊。在文物部门的详细考查下,发现了唐代的建筑、宋元的碑幢及其他古代佛教文物。全山僧众陆续增加到五百余人。寺庙摆脱了反动势力的控制,清除了过去被带进寺庙的一些不良习俗,恢复和保持了佛教的纯洁。于是文殊圣地的庄严日益回复了。
  五台山的寺庙,《古清凉传》虽说在高齐时即有二百余座,而该书列名的只有清凉寺、大学图寺、王子烧身寺、佛光寺、公主寺、娑婆寺、木瓜寺七处。宋延一《广清凉传》说当时(1060年顷)山内外有七十二寺。明镇澄《清凉山志》列举的寺名台内六十四,台外三十六,共为一百。印光《重修清凉山志》增为一百零四。其间旧寺颓废,新寺建立,《传》和《志》所列寺名多有出入。解放后经过初步调查,山上有九十七处青庙和二十五处黄庙。在十年浩劫中,五台山的寺庙和佛像等佛教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正在进行维修。据统计全山尚有寺庙七十六处,计殿堂楼阁五千六百三十八间,其中六十三所寺庙存有大小佛像三万四千一百零八尊。现存主要的寺庙有:
  显通寺,即北魏大学图寺,唐太宗时重修,武后改脵f蘤3亟ǎ拿笙酝ㄋ拢⒂诖松枭偎尽=裎逄ㄉ椒鸾绦峒瓷栌诖恕K禄婊话俣叮钣钏陌儆嗉洹�
  塔院寺,在显通寺前,有大舍利塔(高七十米,围八十二米)和文殊发塔,大塔下左石龛内有佛足迹碑。
  菩萨顶,在大塔北一里余,即灵鹫寺(中台东南支山),传即北魏真容院。明永乐初改名大文殊寺。面积四十五亩,殿宇四百余间。
  殊像寺,大塔西南里许,即元建殊祥寺,明重修。有文殊骑狮像,高二丈八尺,似仿真容院像造,为现存五台山最大的文殊像。
  碧山寺,大塔东北五里许,当北台南麓,一名北山寺。明成化间重建,改名普济禅寺,清乾隆改今名。昔为朝台信众休息的处所,一名广济茅蓬。山门外有孤月澄禅师塔。
  善财洞,大塔东一里,黛螺顶下。分上下院,上院乾隆时建,下院嘉庆时建。有唐铸铜文殊、弥勒、善财像。
  金阁寺,大塔西南三十里,唐建,明重建。有铜铸千手观音像,高五丈三尺。有唐代柱础及金代刻石经幢。
  佛光寺,在大塔西南七十里,豆村东北十里,北魏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梁下有唐人题字,殿内有唐代塑像三十五尊及壁画。院内有唐刻经幢及砖塔。另有文殊殿系金代建。
  南禅寺,东冶镇北十三里,唐建中三年(849)重修,有唐塑像十七尊,为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
  这些寺庙兴建的缘起,多与文殊应化的灵迹和历代高僧的懿行有关,详见诸家山志。
  五台山的佛法,最早兴起的是华严学。北魏灵辩著《华严论》一百卷(今存卷十),北齐刘谦之著有《华严论》。唐澄观在大华严寺著《华严经疏》,号清凉国师,是五台山华严学的极盛时代。后来五台山高僧依《华严》行持的很多,元时正顺,号称华严菩萨。其次是净土讬f蘤3圩ⅰ罚品ㄕ沾础段寤崮罘稹贰4挝勺冢当蔽悍ù显谖逄ū彼驴病端姆致伞贰L铺投�(828)禁诸州传戒,唯留五台戒坛。可见唐时五台的戒坛很著名。明代中兴律学的如馨于五台山得戒。他的弟子寂光先于五台吉祥寺建坛传戒,后建宝华山戒坛。近代传戒所用的仪轨《传戒正范》即于此写成。次习禅的高僧,隋有佛光寺解脱,唐有秘魔岩木叉,金刚窟隐峰,菩萨顶金光照等。晚唐有名的禅宗巨匠赵州从谂曾九次行脚到五台。可见五台山唐时禅宗的兴盛。明时复兴五台山的宝金、净澄,也是禅宗人物。明清以来五台山青庙多属禅宗,临济最多,次为曹洞。显通、广宗二寺,特称为摩腾、竺法兰宗,为五台山特有的宗派。天台宗唐时在五台山曾经一度盛行,开成五年(840)有志远、文鉴等于大华严寺讲天台教,日本圆仁从志远受《摩诃止观》及写天台章疏。密宗在五台山占着很重要的地位。肯定文殊菩萨住在五台山的《法宝藏陀罗尼经》就是密宗的经典,五台配文殊五髻、五部、五佛、五智也是密宗的法相。刻有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的经幢遍布五台山。不空三藏在五台山建金阁寺以后,更奠定了密宗在五台山的基础。元、明、清三朝经常有灌顶国师来五台山驻锡,为他们改建和新建了不少寺庙。随着他们来了不少以蒙、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僧俗信徒。在清朝将十个青庙改为黄庙的同时,又将十庙的青衣僧也改为黄衣僧,因此又有了汉族的喇嘛。自大慈法王以后五台山喇嘛都属黄教,在五台山定居下来的少数民族信佛教的也都是黄教信徒。每年来朝礼五台山的人蒙、藏族信徒较多。居住在五台山的喇嘛包括汉、蒙、藏、满、土五种民族。
  五台山不但是中国各族佛教徒共同信奉的文殊道场,也是世界佛教徒共同向往的佛教圣地,称为南洲五圣地之一。《华严经》传来簷f蘤3敝苁庇需笊疵偾辶股轿氖庾〈ΑL魄舛�(667)有师子国僧腊九十九的释迦密多罗来登五台。仪风元年(676)和四年(679)罽宾国佛陀波利两次到五台,后译出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留下了人金刚窟不返的传说。代宗朝不空三藏对五台佛教起了很大作用,当时经营金阁寺浩大工程的纯陀,即来自那烂陀寺。贞元十年(794)迦毕试国般若三藏巡礼五台。宋端拱元年(988)印度三藏法贤和法天曾来瞻礼。金有苏陀室利,元有阿麻刺室利,明有室利沙、具生吉祥等皆来自西域。从海东来的著名高僧,有贞观十年(636)入唐的新罗金慈藏与门人僧实等十余人。日本来的高僧,唐代有助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灵仙、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圆仁和慧运、宗叡;宋代有奝然、寂照、成寻(著有《参天台五台山记》);元代有邵元等。一九五六年尼泊尔著名诗人屠拉达尔在访华的时候,写了献给文殊师利的颂诗。
  关于五台山史志的专著,汉文的有:《古清凉传》二卷,唐慧祥撰。《广清凉传》三卷,宋延一撰。《续清凉传》二卷,宋张商英述。《清凉山志》十卷,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镇澄就正德间秋原稿修葺而成,清顺治辛丑(1661)阿王老藏重修。《重修清凉山志》八卷,一九三三年印光编撰。藏文的著作有章嘉游戏金刚作的《清凉山志》,后半大部从汉文《清凉山志》译出。另有蒙文《五台山灵迹传》,亦章嘉游戏金刚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