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用事相消化理论—— 佛教弘法的现代模式与在生活中的应用

现代修学者的差别相
  我们知道,对于已然觉悟的圣者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所行都是在行愿,然而在诸学人中,毕竟都还在凡(在圣至少已经无学、而不再是学人了,这里不谈示现),在凡就不是一句放下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就会有了种种方便、种种法相。当然从最本质上说,学佛是让我们觉悟、了脱生死的,但我们就可以此不顾世间亿万生灵、什么都不做了吗?当然不能。药师佛用治病救人接引众生;以算命为业算邪命,但如果做为接引众生起信的方便呢?这个就要看发心,看你发的是贪心还是菩提心,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度量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
  在了解佛教不深的人眼中,可能认为烧香礼佛、诵经守戒、吃素行善就算是学佛人了,其实这些最多行的只是人天善法,当然这也很好,种善因得善果,值得随喜。在饮苦食毒、犹如火宅的尘世间,有很多我们担当不起的剧苦,善知回头自会少受诸多没必要的苦,但如果不明理,则无量对世间的执着心自会产生无量的贪着、瞋恨和愚痴,终会再入迷堕。
  用事相消化理论:将佛法应用于身心生活

  有一个故事,名字叫“身边的佛陀”,说的是一位女居士,家庭生活很艰苦,但她的善根深厚,常去寺院拜佛,而她的丈夫子女都不喜欢她去寺院,以至于她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这种现象在很多居士中常见)。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后告诉她,以后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在此之前,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后来十年中这位居士没有进过寺院的门,但每逢斋日,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寺院。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她由于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后来就想到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后来,顺缘出现了,丈夫事业顺利,孩子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
  其实就因缘而言,不管顺逆,身在欲界,包括我们这个世间,不是来行愿的,就是受业报的,不可能有真的平等,宿世的善缘成熟,这一生就顺缘多逆缘少。
  分别事相:自身修持与慈悲养祸害
  将修持应用到生活中,有时也要看具体情况。比如有的修道人全然放下、以出离心不计较俗事,好不好?很好,比如买东西,有时候给他找钱,给他就拿,不给就拉倒,不要了;有的欠他钱他也不要了;有人骂他,他也听着,也欢喜接受着。这用来修持自己很好,但菩萨以菩提心用世,有时必须要讲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用自身的不计较让世人都养成了不守规则的习惯,那么社会必然处于无序状态,没有规矩则没有公平,乱象必由此而丛生,这就是所谓的慈悲养祸害了。我们不能否认,以不计较的心行世定能感化一部分人,但也必然会对一部分愚痴的人起了纵容的作用,所以要观因缘,要看具体情况,要具足方便智。
  这里面还涉及到修行的位次,初学者和未到位次者瞋心未断,必须先修习忍辱,自己都没扎实的时候学菩萨用方便,那是自欺。遇境的时候,用不自欺的心,观自己是贪瞋、计较、怕吃亏的心,还是为利世利人的菩提心?就算有了菩提心,是否又具足方便智慧?自己应事的各种方式就算让当事者当下不快,但小惩大戒,是否最终能使其受益或免受更大的苦?这与恶心众生用表面的善来遮掩罪恶不同,也与善发意但智慧方便不具足者不同,所以善知自己当下的位次和行持很关键。
  声闻戒与菩萨戒的根本区别
  这如同声闻戒和菩萨戒的区别一样,声闻戒约行,菩萨戒约心,凡夫修声闻乘,在未了达实相、心开意解前,先从“戒”行做起,由戒渐生定慧后,此戒行已熏习成定力,渐得心开,则一切皆从心发,这时就是具足菩萨行的时候了。凡夫的心常住贪瞋痴,只是有的轻些,有的更重些,然后由心指导行,所以就有了千般不善行,而菩萨心开意解、了达实相,自然流露的一切心行,无不是为救众生离苦而施行的方便道,以至于用恶法对治众生病深得自在、而终于恶法不生染着。
  我们度众生还是众生度我们
  讲到教化普度众生,有一位法师说的很好,有时候我们往往都认为我在度众生,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佛讲了,自己未度,要度他人者,为菩萨发心。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成为菩萨了,或是我们已经能度人了。我们还没有达到能度人的程度。只有佛,成就了,才能真正地度人。所以说我们平时去弘扬佛法,实际上是接受一种锻炼,并不是说我们在度众生。什么是众生呢?我们自己的贪瞋痴就是众生,不是外面有众生可度。佛才有能力真正地度众生。自己已度,能度他人者为如来应世;自己未度,要度他人者为菩萨发心。我们只是个发心地位,还没有能度众生的能力。
  所以说如果我们抱着这种想法,就会有人来障道。因为我们首先站在一个什么角度呢?居高临下,认为我在普度众生。那都是在众生中磨炼自己,很多的众生是来帮助我们,消除我们的业障。特别有人来障我们道,那是帮助我们成就,这是很好的因缘。如果你常常自己去思维所谓的普度众生就会生起大慢心,与法不相应。每尊已成之佛都按普贤行愿历经多少大劫的修持、行菩提道、不停的舍身受身而成就。而我们于此不能急,要慢慢来,不能刚一发心就练舍身,还是要按自身次第走,弦太紧易断、行太险易退。
  躲清静与舍己利他
  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生起些出离心的学佛人,因为有了厌离心,便对工作、家庭及平日的生活产生厌恶,想独自清静的修行,觉得其他事情都是打扰自己,耽误自己追求解脱。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舍己利他,对于在家居士宜贯彻大乘佛法的精神,为社会做贡献,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也是为众生服务,虽然我们没有能力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总可以让一部分人满意。在世间相中,人们的瞋心、嫉妒心很强,太出众了、太高出他人了遭人恨,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不能强出头,但如果为众生为利世,只要全心全意、心无所求,不为自己的私欲,真心为他人服务,我们该出头,这是在贯彻大乘佛法,如果我们不到位次不敢行,至少要理解明了他人的行。
  
  佛教现代修学体系的隐忧
  无庸讳言,在今天佛教充满发展机遇的时代里,佛教现有的修学体系并不乐观,众多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并论及时下修与学、学与用的严重剥离,学院从事的主要是佛学知识的教授,而丛林道场在修学上更多的是机械化的课诵、有口无心的念佛、形如枯木的打坐(睡禅)等徒有其表的模式,很难达到实证效果,表相与形式固然不可少,但佛法是心法,不解决心上的问题,恐怕外相做的再逼真,也难得到实证功夫,更不消说转凡成圣。再加上时下丛林道场的对外开放,很多地方还成为旅游名胜区,学人在道心不坚、定力不足的情况下,耳闻目染社会的繁华和纷杂都给修学带来一定的障碍。
  坦率的说,今天的佛教在一片盛世繁华下也潜藏着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表现为,出家人多,而有道心的不算太多;其次是,在佛教界,搞学术的多,重实修的人不多;第三则是在修学的人中,机械的盲修瞎练的人多,有正知见又有修学方便的人不多;第四方面,在基本找对方向的学人中,常有退心、懈怠的人多,能持之以恒、有实证的不多(比如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不多)。
  不可否认,在不同时代,外现声闻相的出家僧侣在素质、悟性、根机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今天的佛教界也不例外,极具文化素养、博闻强记、道心坚固的栋梁之才皈礼佛门早属寻常之事,精进持戒、潜心修证者也大有人在,但这些在整体出家众的比例中还是一个偏少的数字,而素质偏低、虽发心而器钝者则属为数众多者,虽说佛法非关文字,但末法诸根中,出家众文化素质太低确实不利于闻思、而成为修行的障碍。同时由于多种因素,佛门现在还有大批的混时度日或退失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流自于大智慧圣者的心性本源,为的是让一切众生通达诸法实相、免受苦轮、证得自在、自利利他。从这一终极目标来说,试问今天又有几个学人可以企及?
  达不到应有的方向,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在修学方式上出了问题,佛法是因缘法,一种适应的修学方式的建立首先应该看时下主体面对对象的根机、接受程度及其主要症结,然后才能契理契机,针对目标的结构组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那么分析一下今天僧众的主要组成就成为一种必要。
  弘法要适合现今时代
  正法时期,修学者福报大,有肉身佛住世接引,学人易得成就,这是现时修学者无法企及的。既然说放下烦恼还是烦恼,还不如针对人们常见的各种烦恼寻求对治法去化解。禅门高德有言:循枝摘叶我不能,入海算沙徒自困。说的是对百种幻境自会生千种烦恼,一点一点去断岂止三大阿僧祗劫,如能从本源上关上水龙头(堵住水源——烦恼之源)又何来大水泛滥?然而,问题是众多学人难以截断这个众流,那么就只好先把主要的砂子先拣一拣了。
  我们都知道佛法讲闻思修三无漏学,闻思是修的前提,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闻思更是加固修的必然手段。比如念佛者,虽说知道应该精进不停的念下去,但在众多时候、尤其是念的稍久一点后,心神就是不能控制,这时,人的心里就需要一点理论(闻思)来坚定牢固信念了。佛陀行化世间四十九年中,众弟子闻法的时间居多,其实这就是一个信念不断加固的过程,一个不闻正法的人,独自躲在一个角落盲修瞎练很容易疲懈松弛下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僧团共修起着极大的环境支持作用。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语言的问题。佛法在中国的二千多年里,虽经历代高僧大德及精研佛学人士的不断翻译弘化,但整体都存在更适用于古代社会人们的语言习惯特点,而使今天的大多数有趣向佛法意愿者望言生畏,包括听经闻法,讲的再好再深,如果受众都听不懂,也就失去了意义,毕竟要照顾大多数学人的程度,因而,真正让绝大多数现代学人受用的才是真正好的弘传方式。故此,佛法在今天发展必须经由一大批精通各部派佛法、深领法旨意趣、解佛真意的教界人材,善知众生心,根据当今社会人类的特点,用契合时代而又不违佛法主旨的方式,将佛法真正的智慧植入人们心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