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慈善理念的回归与实践

慈善是佛教徒践行佛法的行化之门,其源头乃是本自佛陀的出世本怀。尤其在中国佛教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佛教慈善理念的开展与实践贯穿着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良好的慈善形象和社会功能,是当前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世界人民沟通的和谐平台。所以,强调和探讨慈善理念的回归与当下之实践,对佛教慈善事业在未来的行化度世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佛陀本怀的慈善理念
  《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意思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从心地流出,对诸法作用的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归心地法界。据此而言,佛陀开示的种种法门都是从本怀流出,成于因缘而尽于因缘,其目的也必将是对佛心本怀的认同。佛心本怀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一个是现证解脱;一个是利他解脱。与现证解脱相对应的是庄严国土,与利他解脱相对应的是利乐有情。
  庄严国土,是通过自心的清净,使得国土清净,清净即是庄严。利乐有情,凭借获得自身清净的经验,善巧地传达给他人,使之获得同样的安乐,令人安乐即是慈悲。这两方面所揭示的内容,实际就是佛陀的悲智双运,而佛教的慈善理念也不出庄严国土(智慧)、利乐有情(慈悲)这两个范畴。佛陀最初因观察老病死苦,因而舍茩f蘤3嘈校詈笫飨戮跷虺煞稹U飧龉叹褪欠鹜铀嘉思浼部嘀颍罢颐鹂嘀赖睦贰4恿硪唤嵌冉玻鹜釉猜腔鄣幕竦茫导噬鲜墙⒃诶幕∩稀K裕瞎恋拇壬评砟睿臃鹜幽抢锞褪窍蜃胖腔鄢龇ⅲ庵种腔鬯毯拇壬乒劬褪瞧降取V挥衅降龋拍芨型硎埽比酥保肴酥耄识稻邮�“以众生病为菩萨病”,良有以也。
  利乐有情的慈善理念,主要体现在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慈善,是近代人文产生的名词。实际在佛教的教理教义中,上述三种布施就已将慈善的基本内容囊括无余。比如:财施是物质上的给予;法施是心智上的启蒙;无畏施是基于信仰而建立起的信心,给人希望。《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开示摄受众生,忍和布施两种法门最为殊胜。忍即忍可、同情。布施即是缘于平等观照下的慈悲救护。佛心者,慈悲者是。经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所以,利乐有情不仅是佛教慈善理念,更是向着圆满成佛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智慧的平等,还是慈悲的布施,都是为了成就慈善的圆满。佛教徒做慈善,有别于其他方面,它的特点是落实信仰,回归心灵,是传持佛法的手段。慈善理念的回归和实践,它的功能是沟通佛教与社会大众的媒介,是佛教回报社会的一个方式。
  二、慈善实践的行化之门
  慈善不仅是自身趋向圆满智慧的行门,也是方便善巧的度生化门。伟大的佛陀就是践行佛教慈善理念的第一人。一方面佛陀因观照人间疾苦,寻求灭苦之道。一方面佛陀强调摄受有情,要有慈悲心,智慧眼,以令安乐、得解脱。从自他行化之门出发,&ldqu檉蘤3”的慈善理念,在不同传统的佛教中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扬。
  在南传佛教中,托钵乞食,应供咒愿,办学育民,乃至影响着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过程,这些都是佛陀本怀慈善理念的显现。藏传佛教中的禳灾祈福仪式,灌顶加持的布教,乃至发源于僧寺中的藏医等等,都是各个方面践行佛陀慈善理念的优秀代表。而汉传佛教在初传之际,就以慈善为切入点,沟通社会大众,利乐有缘众生。据民国震华法师《僧伽护国史》介绍,南北朝时期,汉传佛教就有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专门用以救济贫穷。这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到了隋唐时期的三阶教,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安史之乱后,佛教受到社会的冲击,而慈善基金会的形式却依然在寺院里保存下来,在宋代为“长生库”,在元代为“解典库”,流传到日本叫“无尽会社”。世界上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也在汉传佛教的促进下出现。南齐时佛教“设六疾馆,以养贫民。”(《南齐书》二十一卷)梁武帝普通二年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 (《梁书》卷三)。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舍法师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疬疾患者。这些留寺医疗的方式,被认为是近代医院之滥觞,也是我国创始传染病专科医院之最早记载。养病坊和疫病坊则始自隋唐,还流传到了日本,便是成熟的慈善医院型态。除此,慈善事业扩大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公共设施的建设,兴办义学、建立公共图书馆(藏经楼)等等。
  及至近代,中国佛教提出并践行“人间佛教”思想。这一根本指导性的发展方向,也是从佛教的慈善理念出发。“人间佛教”脱胎于“人生佛教”,所谓檉蘤3说谋疚怀龇ⅲ匀宋荆厥雍徒饩鋈说奈侍狻H说淖畲笪侍猓尥夂醯毕碌目嗄选7鸾檀壬扑档亩韵螅词谴τ谌松种挚嗤吹挠星橹谏N蘼墼诩摇⒊黾遥煌械姆鸾掏剑荚谝陨嵛移渌木瓤嗑瘢故头鸾讨腔邸⒋缺拇壬评砟睿蟹鹜颖净车男谢拧U驹谛率兰偷姆鸾掏剑鹜颖净车拇壬评砟罘⒀锟ィ俏颐切叛龊褪贝秤璧囊逦窈褪姑�
  三、时代因缘下的慈善事业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天灾人祸不断、造成各国人民生活的沉重负担。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2010年全球将近26万人因各种灾害失去生命,比过去40年来所有恐怖攻击罹难者总和还多。联合国减灾署发布报告说,2011年全球发生重大自然灾害302起,2.06亿人受灾,至少近3万人丧生,造成3660亿美元经济损失[2]。任何一处灾难,实在与每一个见闻者都有关。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曾开示道:“这个世界上每一份美好都与我们个体有关,每一种灾难也都与我们个体相关。没有理由,这就是缘起,缘起就是这样。”
  作为佛教徒,信奉缘起法则,随顺缘起尽责。当这个世界不再安宁,我们就有一份对世界、社会、民众的信仰义务,同时也是弘扬佛陀本怀慈善理念的时代使命。然而,佛教慈善的多元发展,是佛教慈善发挥应有功能的内在保障。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地球村的事实已不再是概念。佛教慈善,也应善察因缘,充分利用科技的便利,将佛教慈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比如:佛教慈善理念的深度挖掘和广泛探讨,慈善渠道的多元开展,网络慈善的开拓和普及,以及降低慈善成本,扩大利益面;整合慈善资源、协调受众群体;打造慈善品牌,沟通不同领域的慈善界面,都是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首要问题。以网络慈善为例,中檉蘤3建立了“中国佛教慈善网”,作为中国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直接监督、领导下的中国佛教最高慈善机构,在依法筹集佛教内部善款,赈灾救助、扶贫济困、捐资助教、帮助改善贫困地区卫生医疗条件等多项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表率作用。另外,佛教慈善理念的不断挖掘和探讨,有利于佛教慈善事业的普及和开展。中国佛教截止2006年,依法登记的慈善团体有60余家。个别团体在探讨慈善理念、实践的学术建设上,得到了社会大众一定程度的关注。2010年6月20日在厦门召开了“海峡两岸佛教慈善事业研讨会”; 2010年12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居士佛教与慈善文化研讨会”;2011年10月18日在上海召开了“佛教慈善与社会服务研讨会”等等。这些活动和成果,为佛教慈善事业的开拓提供了极大的理论空间。
  随着佛教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为全球慈善文化交流,沟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提供一个和谐平台。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慈善理念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缘起慈善事业”,“优化慈善结构”将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和化世导俗的宗教作用。使慈善不再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某一宗教的大同事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